【國民身分認同】一切由毒奶事件開始

撰文:張秀賢
出版:更新:
毒奶事件的發生,猶如撥香港人一盆冷水,從一片舉港歡騰、對中國有無限期盼的氣氛中走出來,由單邊的支持,轉為開始批判中國的發展問題。
張秀賢
2008年,三鹿集團被揭發在奶粉中加入三聚氰胺,要大規模回收。(Getty Images)

上個月底出席了一個給通識老師的講座,談本土和身分認同。看港大民調計劃之數據,不難發現中國人的身分認同數據,在08年下旬開始逆轉原先的升幅,展開長達七至八年的跌浪。

08年下旬,我印象中最大的事件,就是毒奶事件

毒奶事件為中國近年至為嚴重的人為食物安全事故之一。當年,甘肅省有十多名嬰兒集體患腎結石,事後被揭發,內地奶製品集團三鹿在奶粉中加入三聚氰胺,導致大量嬰兒患上腎結石,後來更揭發香港市面不少奶製品、食品亦含有三聚氰胺,引致全城恐慌。香港人不但擔心食品安全的問題,更對中國政府隱瞞和拖慢處理事件感到憤怒,對中國製食品和中國政府失去信心。

毒奶粉令不少嬰兒患上賢結石。(Getty Images)

毒奶粉帶來的轉捩點 由支持變批判

2008年正值是汶川地震和北京奧運的一年,香港人的中國人身分認同在這種氣氛之下達至高峰。我當年仍是一個中二學生,確實受到當時整個香港的氣氛感染,捐不少錢予汶川地震的死難者,亦會覺得北京奧運也令香港人感到無比的榮耀,認作中國人在當時是理所當然的事。然而,毒奶事件的發生,猶如撥香港人一盆冷水,從一片舉港歡騰、對中國有無限期盼的氣氛中走出來;由單邊的支持,轉為開始批判中國的發展問題。自此以後,香港人的中國人身分認同持續下跌,即使到2011年世博熱潮,亦對國民身分認同起不了大作用。

毒奶事件後,大陸人不再信任中國製的奶粉產品,轉移到香港購買非中國製的奶粉。本港奶粉需求自此不斷上升,令奶粉價格急升,藥房透過售賣奶粉賺取大量收入,令他們在旺區大量開店,甚至到北區、屯門開店,扭曲整個社區生態。今天的水貨客問題,08年下旬就是一個起點,埋下今天社會問題的計時炸彈

翻起毒奶事件這八年前的事,是為了記錄這個中國人身分認同泡沫爆破的轉捩點。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身分認同本身就是反映不同事件對當下人們的身分判斷和意見,並不會是透過不同手段加諸於不同人身上,就能達到他們對某種身分的認同。最近又有一些建制派老人家「復出」辦國民教育中心,他們還不明白,到底香港年輕人在想什麼。現時的中學生又好,大學生都好,他們可能還會去大陸做實習工作、遊玩交流,但他們並不一定再像2008年那樣,抱著真誠的「愛國熱誠」虛擬地或遙距地參與汶川地震和北京奧運。

時代變了,可見的將來,香港年輕一代可能逐步與台灣近年的趨勢同步,成為「天然獨」的一群。本土派可能最需要多謝的,就是2008年中國撥過來香港人的那盆冷水,這盆冷水確實喚醒了不少香港人。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