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重新檢視港府財政狀況:可擠出600億改善民生經濟

撰文:投稿
出版:更新:

文:周永勤

臨近財政預算案,坊間對財政儲備年年增長,要求退稅派糖之聲不絕;惟政府卻以審慎理財為由,對各項惠民倡議,仍保持緘默。此文將審視外匯基金各項財務狀況,以探討公共財政之運用,及外匯基金如何平衡各種類別的資產運用效益。

(1)    「財政儲備帳」與公共開支的關係:2016-17年度的公共開支預算總額為5,254億港元;而截至2017年12月底的「財政儲備帳」達10,738億港元,足夠應付24.5個月的公共開支。有意見認為財政儲備額太充裕會被通脹消耗,筆者認為可設立機制把超逾上年度財政預算24個月平均開支的餘額,撥作下一年度的一次性。以2017年度計,便可撥出219億港元,撥與各大民生項目(教育、醫療衛生、福利、房屋等),在下年度政府經常性開支以外作專項補充。

(2)    提升獲批公共開支的使用效益:回顧由2001至2015年的財政預算實際使用情況,發現平均每年均有5%的獲批財政預算未被使用,需回撥庫房。以去年的額度推算,估計將有逾260億港元未被充份運用,故促使各政府部門或公營機構,充份發揮獲分配資源的效益,實刻不容緩。

(3)    「關愛基金」不應做守財奴:在「政府基金及法定組織存款帳」中,政府為    「關愛基金」注資200億港元,可是其承擔項目之總金額僅為83.4億港元,有116.6億港元的金額仍未被分配,可見有空間擴大資助類別,及加強對受惠者的援助幅度。

(4)    龐大「累計盈餘」需善用其資本投資作民生用途:2017年底外匯基金的「累計盈餘」達7,149億港元,佔外匯基金總資產的17%。倘把該部份按外匯基金整體投資回報,在扣除通脹升幅以外的部份,撥作「提升城市管理開支帳」,該項目亦可提供約71.5億港元的資源(由2001至2017年外匯基金的平均投資回報達4%)。

綜合上述四項,每年估計可多獲600億港元以上財政資源,用於改善民生及公共管理。惟筆者始終贊成透過資本投資回報,及改善財政資源運用效益,作公共開支的財源開拓;而非「開倉派米」式的動用本金作惠民措施,以博取一時掌聲。

外匯基金有達45%資產額的短期美國政府債券資產,需用來支持本港廣義貨幣供應的匯率穩定。由於其投資回報率甚低,僅得0.5至2.5%;故需要佔約5%外匯基金資產(2,145億港元)的「長期增長組合」(投資於私募基金及房地產),憑其於2009至2017年的平均回報率達13.5%,以提升整體回報表現。其餘四成投資於股票及外匯的「投資組合」,長期也有穩定及不俗的回報。所累積的充裕資金,對抵禦未來潛在的金融衝擊;或應付人口老化致生產力下降,所帶來的公共開支增長需求,作為香港市民的穩妥保障。

(本文為投稿,稿件可電郵至iwanttovoice@hk01.com;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