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波案】內部未能協調 外國虎視眈眈

撰文:劉銳紹
出版:更新:
內地可以控制中國境內的一切,但卻避免不了一些國家正對此案虎視眈眈......事實上,一些國家看見這個求之不得的機會,已在積累子彈,日後看準時機,發動攻勢。
劉銳紹
銅鑼灣書店難逃結業命運。(資料圖片)

銅鑼灣書店五人失蹤至今,仍未有實質進展。其實,此案曝光之初,已有不少局內人提出多個解決方法,但一一未有落實,以致解決問題的黃金時間稍縱即逝。後來,更出現一些外界難以置信的版本(例如「自願回國」、「良心發現自首」等),令此事愈拖愈糟,愈拖愈死。

 

李波案不解決 中國或得不償失

 

也許內地有關方面認為,「強力部門」法力無邊,可以駕馭內地和香港任何形勢;即使香港人不滿,但對內地也無可奈何。但必須指出的是,儘管內地可以控制中國境內的一切,但卻避免不了一些國家正對此案虎視眈眈。如果中國仍是漫不經心,對港府和港人的查詢愛理不理,那麼,中國最不想看見的「外國勢力」、「外來勢力」和「外部勢力」就會乘虛而入。事實上,一些國家看見這個求之不得的機會,已在積累子彈,日後看準時機,發動攻勢,屆時中國可能受到更大的傷害,那就得不償失了。從這個角度看,這次倒是中國自己「引狼入室」;如要「前門拒虎,後門拒狼」,還是盡快解決此事為佳。

 

英國、瑞典難以不表態

 

這次事件涉及的「外部勢力」,可以分兩個層面。一是直接有關的外國政府,例如英國和瑞典,因為案中的書店東主李波和桂民海分別持有英國和瑞典護照。這兩個國家基於對本國國民的保護權利,不能不向中國提出交涉,要求中國澄清及善後。否則,他們也會受到本國國民質疑和抨擊。

 

其實,英國和瑞典跟中國關係一向屬於穩定狀態(但不是牢固狀態)。不過,在一些事情上雙方曾出現暗湧,甚或產生一些沒有宣之於口的隔閡,以至「心病」。例如,瑞典基於本國的理念和價值觀,在「六四」之後曾收容不少民運人士;有消息指,瑞典是繼美國和澳洲之後收留中國民運和異見人士最多的地方。瑞典為了方便行事,以及維持與中國的友好關係,一直保持低調,但中國卻是「心中有數」。

 

其後,瑞典頒授諾貝爾和平獎給劉曉波,中國大為震怒。按中國的慣性思維,這是瑞典政府對諾貝爾獎委員會施加影響,或瑞典受到美國壓力而「合謀」令中國尷尬。但從瑞典政府的角度看,諾貝爾獎完全獨立運作,不受政府影響,中國在劉曉波獲獎後一度卡壓兩國的貿易,是不合理的。後來,中國的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有關爭拗才逐步冷卻。

 

銅鑼灣書店負責人李波上月30日失蹤,此前其書店已有4名股東或職員相繼失去音訊,外界猜測事件與書店出版禁書有關。(資料圖片)

在英國方面,近年來由於國力下降,強化中英貿易成為該國首選。但在兩國加強經貿關係時,英國又要維持它的政治利益、形象和尊嚴,對中國的某些要求欲迎還拒,間中發生不愉快事件。尤其是在香港問題上,中國認為英國仍跟美國同出一氣,協助香港「反對派」,所以中國要在外交上對英國施壓。英方消息說,李克強前年訪問英國時,中方希望英女皇能以國宴款待李克強,但由於李克強不是國家元首級別,後來英女皇只在溫莎堡跟李克強來一頓下午茶。這次,英國認為如果在「李波失蹤」事件上也不敢哼聲,那就連國家尊嚴也沒有了,而且英方感到道理在它那邊,於是敢於表態。

 

澳洲曾「抓獲」越境執法的中國公職人員

 

第二個層面是:一些只是間接有關甚至無關的國家,也利用這次機會向中國施壓;即使壓力暫時不大,但將視乎形勢發展而變。例如歐盟,其成員國中也有不少華裔國民,它們也擔心同類事件發生在它們的國民身上,所以歐盟也公開表態。還有,外界忽略了澳洲,因為澳洲已深受中國公職人員越境執法之困。據澳洲傳媒報道,澳洲警方已經至少兩次「抓獲」越境執法的中國公職人員,並已向中國提出交涉,而中國也承諾「不會再發生同類事件」。可見,這些國家都會根據自己的利益,對中國公職人員越境執法特別關注,隨時變成一股針對中國的集體力量。

美國關注中國公職人員境內「勸返」

 

在這裡不能不談美國。美國在這次事件中無法沾邊,但不會輕易放過這次「難得的針對中國的機會」。據了解,美國擔心英國面對中國的經貿利誘,不能強硬對待中國,已透過某種渠道鼓勵英國向中國「追人」(持有英國護照的李波)。此外,如果有人在美國白宮的網頁上就此事發動聯署,只要有十萬人參與,美國就要表態或跟進。來自美國的消息還說,二十多年前在美國發生的「江南案」(台灣殺手奉命到美國殺害《蔣經國傳》作者江南),成為美國的警惕。近年來,中國一直與美國談判緝捕中國經濟犯的問題,但進展不大,所以中國私下派人到美國進行「勸返」行動。有時候,中國還安排涉案人士的家屬同行,請他們一起「勸返」。其實,這種「勸返」行動界線模糊,而辦事的又是中國公職人員,成為變相的越境執法,美國自然更加關注。所以,美國對銅鑼灣書店五人失蹤事件密切跟進,俟機而動。

 

從中國的角度看,即使外國聯合指摘中國,甚至把問題帶到聯合國去,對中國也沒有什麼實質傷害。不過,這種評估也許過於樂觀,外交圈已傳出外國應對中國越境執法的可能性。例如,假使外國發現中國公職人員越境執法,乾脆把他們拘捕,繩之於法;即使他們可以運用領事保護權,但事情鬧大對中國也沒有好處。

 

Getty Images圖片

小心牽連「一帶一路」

 

此外,中國正大力推動「一帶一路」政策,但在沿線的六十五個國家中,大約有四十個國家跟中國的關係屬於不穩定或不牢固狀態。況且,按中國的策略,不能一下子全部鞏固沿線六十五個國家的關係,也不能在所有國家同時推動諸如「高鐵外交」等基礎投資,只能先行從其中十至二十個國家入手。所以,已有某國研究部署,利用銅鑼灣書店事件遊說這些國家,減少經濟合作,慎防中國財大氣粗,通過經濟向它們施加政治壓力。假如因為這次事件而令到「一帶一路」的戰略受到干擾,令中國的外向型經濟計劃失效,從而無法轉移內部經濟下滑的風險,最終加速民怨四起,內部不穩,牽一髮而動全身,這是不是划算呢?北京應該深思。

 

總之,如今已是「一子錯滿盤皆落索」了。只有盡快解決這次事件,讓當事人恢復自由,日後才方便自圓其說。否則,剪不斷,理還亂,沒理由,恰是一場無厘頭鬧劇。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