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盟友遠美近華 希拉里「重返亞太」事倍功半

撰文:許楨
出版:更新:

過去數周,辱罵與髒話,似乎成為新聞頭條「潮語」。
剛訪問完北京的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多番向華示好或許在劇本之內;然而,再一次以粗言「招呼」美國總統,就在國際交往上甚為罕見。
除了一再顯示這位前警長的「強人本色」,又是否與華府在東南亞的所作所為相關?

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利用上任後首次訪華的機會,發出「遠美親中」信息。(路透社)

美應對地方衝突:袖手旁觀或加強軍力

眼前同時發生的幾宗新聞,可一同檢視,以見端倪。

首先,日本沖繩無日無之的反美軍示威,再一次觸發警民衝突;有從大阪南調的兩名警員,分別以「支那」、「土人」辱罵示威者。不只導致民選的沖繩縣府大力抨擊,警務方面亦嚴正致歉,禁絕再犯;同時也驚動了東京,地位僅次於總理大臣(首相)的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亦出言譴責。

美國在亞太諸國駐軍,無論能否保障小國安全,都持續引發「以大欺小」的聯想。美軍在日、韓、菲等地犯下連串風化案,在侵害人權之餘,也損傷了當地民眾自尊。就在杜特爾特訪華短短數日之內,菲律賓就因抗議美國駐軍而引發事端——一輛警車輾過多名民眾,使反美情緒升溫。

另一邊廂,南韓防長韓民求抵達華府,獲美防長卡特接見;後者表示,為對應平壤的彈道導彈挑釁,將為駐韓美軍添加B-1B戰略轟炸機。從日本到韓國再到菲律賓,美國「應對」地方衝突,要麼一如眼前中東,幾近袖手旁觀;要麼使出「撒手鐧」,加強軍事部署和出售軍備,極少推動多贏的外交調和。

杜特爾特在北京表明:「在意識形態上,菲律賓可靠向中國」,並非純屬外交辭令。(路透社)

杜特爾特:與美結盟好處少 意識形態上可傾華

從二戰前到越戰後,在華府亞太戰略當中,無論對手是日本皇軍還是蘇俄紅軍,菲律賓作為美軍前進基地的角色一直未變。相比起日本,中國是龐然大物;相比起蘇俄,中國又是近在咫尺。如今面對中國崛起並擴張,作為馬尼拉的新主人,杜特爾特不過坦誠說出:「與美結盟者,得到好處少,皆因華府只考慮自己,少顧及對方。」

事實上,在胡錦濤時期,一直與中國交好的泰國總理他信、英拉,幾次贏得國會大選,又幾次面對司法挑戰。最終,與白宮、五角大樓、中情局密切互動數十載的皇家陸軍,以兵變將他信、英拉趕下台。此後,他信也只能在陸港,以及與北京關係良好的柬埔寨進出,以維持在泰國的影響力。

杜特爾特與他信登上寶座之路頗為相似。出身普羅家庭,當過基層警官,深知民間疾苦。其後他信從商,累積資本後再從政,但和杜特爾特一樣,他信家族的主要支持者,始終是鄉郊貧民、尤其是農戶;因此,他信、英拉才透過中國幫忙,吸納當地因豐收而滯銷的龍眼與白米,以維持在農村的威信和選票。

從他信到杜特爾特,居住在首都的中產和富裕階層,對他們的個人形象和管治手法多有排斥。由於上述階層從生活到價值觀都深受西方影響,也間接造成杜特爾特與美國在情感上的隔閡。就此而言,杜氏在北京表明:「在意識形態上,菲律賓可靠向中國」,便非純屬外交辭令。

兩面不是人的巴育,正好成為杜特爾特的反面教材。(資料圖片)

泰越菲遠美近華 希拉里入主白宮後受考驗

事實上,從處理貪瀆、販毒、經濟問題的思路及手段看來,杜特爾特不一定沒有人權觀念;卻與北京相近——首先強調生存權、發展權。對於從基層走來的杜特爾特,對西方高談闊論的「高等人權」,感到不切實際亦不足為奇;這一點,與20年前中國領導人的心態相距不遠。

當然,今天中國人從上到下的人權觀念都未見與時並進,則屬另一回事。無論如何,這也是杜特爾特與作為人權鬥士之子、總統後人的阿基諾「三世」最大區別。究竟哪一種人權觀、社會觀、世界觀更能代表菲國人民,便不由外人置喙了。最後,不只面對他信、英拉的下場,讓杜氏顧影自憐;目及他信兄妹的對手巴育的故事,杜特爾特也寧可遠美近華。 

無論中情局有否參與巴育兵變,華府尤其是軍方和情報部門,起碼是樂觀其成。然而,剛就任總統就榮登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的奧巴馬,又豈可與「獨裁者」巴育將軍勾肩搭背?從泰國皇家陸軍執掌大權,宣布他信兄妹及相關組織「罪狀」,再到頒行臨時憲法,曼谷軍政府與白宮、美軍的關係不要說改善,連完全恢復都相距甚遠。巴育果真是「啞巴吃黃蓮,有苦自己知」。

即便希拉里順利入主白宮,作為「重返亞太」提倡者,恐怕亦須面對一個與其出任奧巴馬國務卿時換了新天的東南亞。(路透社)

兩面不是人的巴育,正好成為杜特爾特的反面教材——那怕為美國除去親中的政治對手,都不一定能得到大洋彼岸以禮相待。國際政治殘酷,巴育親歷教訓,轉而向華採購坦克、潛艇等昂貴武器,向北京表示信任和託付。與此同時,越南也請中國海軍到訪著名的金蘭灣基地。

一時間,認為泰、越、菲從此一面倒向中國,或失諸淺薄;但即便希拉里順利入主白宮,作為「重返亞太」提倡者,恐怕亦須面對一個與其出任奧巴馬國務卿時換了新天的東南亞。而重心所在的日、韓,會出現同類「意外」嗎?且持續關注之。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