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釋法.博評】釋法轉移公眾焦點 未必對建制有利

撰文:方蘅
出版:更新:
其實,游、梁已醜態畢露,根本不足畏,事件拖下去,只會令他們更醜,而令輿論傾向維護「一國」;如今,中央急不及待透過釋法維護「一國」,反倒令部分人產生對「兩制」的擔憂,而且使本已分化的「泛民」陣營團結起來。
方蘅
釋法反讓本已分化的泛民團結一致。(羅君豪攝)

人大終於就《基本法》第104條釋法,當中明確解釋了宣誓的規格,對於日後爭議有指引作用。根據《基本法》第158條,全國人大有解釋《基本法》條文的權利,這次釋法主要是解釋條文,並沒有增加內容,只是釐清條文不清晰之處,可謂依法辦事,然而,卻引來一些非議,並造成釋法前夕港島發生衝突亂事,這主要是部分人希望全國人大扮演守尾門的角色,給予本港司法體系更大的尊重,而不是如現在的守前門。這種期望的不同,無疑加深了社會的裂痕。

游梁已失支持 釋法反令泛民團結

宣誓風波已成近期熱話,街譚巷議都在圍繞此事,而輿論幾乎一面倒不齒游、梁所為,即使本土派內部,也不是全部認同游、梁。

過去1個月,立法會無疑因此陷入癱瘓,上周三游、梁的衝擊更令保安人員受傷入院。不過,這只會突顯游、梁之非,支持者已寥寥無幾,「泛民」議員之中,固然仍有公民黨毛孟靜為之護航,但民主黨已因不齒二人所為而與之割席。

梁頌恆及游蕙禎上月在立法會宣誓時,把China讀成「支那」,並手持 「HONG KONG IS NOT CHINA」標語。(資料圖片)

故此,事件已收分裂「泛民」之效,使較為溫和的民主黨終於不受深黃牽制。可是,釋法傳聞一出,焦點即由游、梁身上逐漸轉移至釋法這個舉動上來,無論民主黨還是公民黨,在這個議題上,都是持反對態度的。本土派方面,更是反應激烈,一致反對。於是,就造成了周日下午的反釋法遊行,乃至晚上西環的騷亂,港鐵西營盤站一度關閉,警民對峙,宛如旺角暴亂重演。到周一,正式釋法,輿論都集中在釋法的討論,「泛民」對此大加譴責,矛頭對準中央。

就法理來說,全國人大的釋法之權不容置疑,釋法亦非洪水猛獸,是法律體系的一部分。但在時點上,如果由守前門,改為守尾門,在本地法庭判決之後才進行,相信當更能服眾,亦顯得中央的寬大。

其實,游、梁已醜態畢露,根本不足畏,事件拖下去,只會令他們更醜,而令輿論傾向維護「一國」;如今,中央急不及待透過釋法維護「一國」,反倒令部分人產生對「兩制」的擔憂,而且使本已分化的「泛民」陣營團結起來,共同針對釋法一事。這樣,反倒沒能壯大維護「一國」的聲勢,對建制是不利的。

人大的釋法權不容置疑,但太急於使用未必能帶來最佳效果。(新華社)

討伐港獨 何必急於一時

大家可讀過《鄭伯克段于鄢》的故事?

鄭莊公弟弟共叔段仗恃母親武姜的寵愛,驕縱而不守法制,但鄭莊公一直都不動聲色。鄭莊公按母親的意思,把京邑封給他,他厚築城牆,超越法制,雖有大夫指出,但礙於武姜的緣故,莊公依然放之任之,而對大夫道:「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甚至共叔段命令西、北方的邊邑同時聽命於莊公和自己,莊公仍說不必心急。最後,共叔段準備突襲國都,武姜欲打開城門裏應外合,莊公才採取行動,下令討伐。

雖然,《春秋》因而稱呼莊公為「鄭伯」,諷刺他沒有教導弟弟,出了亂事,但細心想想,若不是到了最後一刻才討伐,卻可能與武姜產生衝突,行動因而變得乏力沒作用。

當前,面對「港獨」勢力,建制一方也要從這個故事中得些啟發,讓「港獨」暴露他們的不是於公眾面前,不必急於制裁,而要等待最好的時機,更不能使輿論倒向建制的對立面。香港畢竟是中國的領土,「港獨」只是少數人的偏狹思想,只要對民情善加引導,維護「一國」,殊非難事。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