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未來中國政治發展想像:讀嚴家其《聯邦中國構想》

撰文:沈旭暉國際學術台
出版:更新:
中國實行聯邦制,是令國家維持統一和走向富強之路的重要方式,原因是聯邦制有助中國維持統一與地方多元、進而加強國家經濟發展。
沈旭暉國際學術台
作者主張建立一個「自由、民主」的「聯邦中國」,同時容許聯邦內部各成員邦擁有高度自治權,以消除國內「分離主義」力量。(資料圖片)

我們早前介紹過的《統一與分裂──中國歷史的啟示》的作者、中國學者葛劍雄認為,「統一」與「分」並非不能共存;所謂「分」,指的是「廣義的『分』」,「包括分治、自治、分權和各種形式的分化……實際上就是政治民主化、經濟市場化、文化多元化、地方(或少數民族)自治化的過程。」

今次介紹、1992年寫成於巴黎的《聯邦中國構想》,與葛劍雄思路相近。本書作者嚴家其是生於中國的社會科學學者,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首位所長,亦曾於1986至1987年,參與趙紫陽領導的政治改革工作。他於1989年學生民主運動期間多次支援學生,並連同其他知識份子,在5月16日與17日發表《五一六宣言》、《五一七宣言》,批評當權者獨裁、指:「清王朝已死亡七十六年了,但是,中國還有一位沒有皇帝頭銜的皇帝,一位年邁昏庸的獨裁者」。六四運動後他流亡法國,與吾爾開希等人於巴黎成立「民主中國陣線」,並擔任首任主席。期後他一直在美國、法國兩地進行中國民主運動。

本書作者主張建立一個「自由、民主」的「聯邦中國」,以取代現有由中國共產黨「一黨專政」的中國,同時容許聯邦內部各成員邦擁有高度自治權,以消除國內「分離主義」力量。

閱讀本書,有助思考中國未來政治發展的可能路向。

建立聯邦制之必要

作者認為,中國實行聯邦制,是令國家維持統一和走向富強之路的重要方式,原因是聯邦制有助中國維持統一與地方多元、進而加強國家經濟發展。

作者指,聯邦制能去除過去中央集權制的弊病。中央集權自上而下操控國家,地方政府沒有自治空間,聯邦制的構想剛好相反,聯邦政府的權力由各成員邦政府授予,而各成員邦政府的權力,則由邦內人民授予,換句話說,這是由下而上建立、確保「權力歸於人民」、阻止獨裁者在中國再次出現的一個聯邦制度。

聯邦制亦有助處理中國內部的多元差異。作者舉例指,中國幅員遼闊,國內有56個民族,南、北、內陸、沿海等地區差異龐大,而且某些省份隨時有過千萬,假如只以北京行政指令為中心,這會難以妥善滿足地區需要,因此中央對地區政府「鬆綁」、讓各地以「本土」為基制訂與執行政策,才是國家善治應行之道。

以聯邦制解決港、台、藏獨立問題

作者相信,一旦中國民主、自由化,大多地區的分離主義都會消失,而統一的中國將有助經濟發展。聯邦制之中的地區多樣化,也會令國家文化工業旺盛,這都會令整個中國走向富強之路。

作者也有提及港、澳、台、藏,且直到今天,其觀點仍具參考價值。作者相信,假如中國變得民主、自由,同時建立以聯邦政府,港、台、藏的「獨立訴求」便會自然消失、並且願意加入聯邦中國成為成員邦。

作者對港、澳、台、藏,有以下三點具體看法:

(一)關於香港問題,作者認為, 1990年由全國人大頒布的《香港基本法》並沒有經過香港人民授權,而按作者觀點,在不尊重人民自由意志的情況下推行的法律是「無效」的,因此作者認為香港人應重訂基本法、過程之中應當掌握基本法的通過權、修改權。作者構想的聯邦中國成員香港,其行政長官當由港人一人一票選出、令其權力來自人民。同時,聯邦軍隊不得進入香港、需令香港非軍事化、奉行和平區原則;

(二)關於台灣,作者執筆之時認為,支持台灣獨立的人未必很多,兩岸人民都渴望和平統一。作者沒有忽視中國與台灣的各種差距,認同強迫專制的中國與台灣統一「不必要亦不可行」、「硬來」只會引起反抗。不過作者也認為,一旦中國民主、自由化,台灣會樂於與中國組成聯邦。在聯邦制之下,兩地可以維持各自的貨幣系統、軍隊、法律制度等;

(三)關於西藏,作者的基本看法是,「任何一個民族,都享有自決的權利。藏族作為中國境內的一個少數民族,同樣具有民族自決權。」不過,作者同樣認為支持西藏獨立的人,只屬少數、僅限於十多萬流亡海外的西藏人,而居於西藏自治區的藏民,和散居於青海、甘肅、四川、雲南等省的廣義「大西藏」藏民,當中大多數(接近四百多萬)都不會支持西藏獨立,因此會與台灣類近,西藏會樂於加入聯邦中國、聯邦制會令「藏獨」聲音消失。在聯邦制之下,西藏成員邦權力同樣源於全體西藏人民,西藏成員邦可以用中國西藏名義進行外交,而且可同時使用雪山獅子旗與聯邦旗。

三種方法劃分各聯邦

作者不只論及論聯邦制之於中國的好處,且也有提到聯邦制的具體操作。對聯邦中國之中,各成員邦的地域與身份邊界之劃分,作者有三個建議:

I) 以經濟區劃分:建立兩廣福建經濟區、長江三角洲經濟區、東北經濟區、渤海區、黃河中游區、長江中游區、黃河上游區、長江上游區、西藏區、新疆區,及北京特區11個成員邦,最後加上香港、澳門、台灣3邦,組成擁有14個成員邦的中國聯邦。作者認為這種劃分方法的缺點,在於只重個別地區經濟聯繫、忽略各邦經濟平衡,例如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優於其他內陸地區,這將會擴大各成員邦的貧富差異,此外這個分法亦沒有重視各地文化文化風俗等特點,因此他提出另一個以文化為中心的劃分方法;

II) 以文化區分:作者建議,可以根據「民族文化」來劃分成員邦、將國家以民族為單位,分為西域(維吾爾族聚居地)、西藏、回夏、內蒙、廣西(壯族聚居地)、漢族6個成員邦,然後加上北京特區、香港、澳門、台灣,組成有10個成員邦的聯邦中國;

III) 沿襲現行行政區架構劃分:作者指第三個選擇,可沿用現行中國的行政區規劃,另外再加香港、澳門、台灣三邦。

未來中國想像

本書「中國聯邦」之倡議背後的重要假設,是有朝一日,中國政府意識到以聯邦制度改革國家政制的必要、進而行動,但問題是,中國會在何時、以及在何種情況下才會出現這種政治改革意識?

作者沒有正面回答,不過他似乎期望統治精英有天能夠主動「釋出善意」,因為他並不主張暴力建政、武力革命奪權。他認為必須以和平手段抗爭,才能達致長治久安的政治局面,不然中國只會重現民國初年「軍閥割據」的「問題」。

嚴家其並非唯一一個倡議「聯邦中國」的論者。2012年,信報論壇便曾有文章〈從下而上以地治自治建構民主中國聯邦〉,介紹聯邦制度的特點、推行阻力,以及中國歷年有關聯邦中國的言論,當中有提到1990年代的《中華聯邦共和國憲法草案》,這是20多位海外華人學者在美國召開研討會後的結果。

該文也有提到,1997年,「沈君山、翁松燃、馬英九、陳其南及朱雲漢等台灣學者提出『中華兩岸聯合會芻議』。1998年2月民進黨舉辦『中國政策研討會』,該黨前主席施明德提出可參照『大英國協』(British Commonwealth of Nations,港譯『英聯邦』)的辦法共組兩岸『大華國協』之構想」。當中學者翁松燃與香港頗有淵源,他曾是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系系主任,與港英政府及香港特區政府的中央政策組兼任顧問。

台灣政界人士也曾提倡聯邦中國。例如在1980年代,有份創立民進黨的費希平曾建議,兩岸應組成「大中國邦聯」(Confederation States of China)。及後至2001年,前國民黨主席連戰也曾主張以「邦聯制」解決兩岸問題。

在2000年代,中國大陸的「聯邦中國」聲音仍然未斷。2008年的《零八憲章》,其起草者建議未來中國應實現「聯邦共和」。2012年,中國憲政學者張博樹在BBC撰文〈大國治理的結構之思〉,指「關於臺灣問題和西藏、新疆等民族問題,這的確是考慮未來國家統一和合理安排縱向憲政結構的重點和難點。很多朋友建議採行聯邦制,也正是基於此。但我以為,這些問題可以在更適宜的制度框架內加以解決,比如臺灣和大陸的統一可以借助某種特殊的“邦聯”形式先建立對等關係,再以特別行政區的形式併入中國大陸;西藏、新疆等民族地區主要是落實真正的民族區域自治或多元文化、多民族共存共治,在雙軌共和制框架內,享受比純漢族地區更多的自治權力。」張博樹所言的「雙軌共和制」,用他的話說,能以十二字概括──「分級自治、多種形態、適度集中」。

直到2015年,香港也在中港矛盾升溫的背景下,有了「華夏邦聯」的主張。香港學者陳雲在《紐約時報》撰文〈大陸可與香港建立「華夏邦聯」〉,內文指:

主權問題一旦解決,就可以更冷靜地討論邦聯中的成員各自選擇何種社會制度。那時,這種討論的風險就會減低,香港取得真正的民主制度的機會也會更大。建立華夏邦聯對中國也是好事。它可以幫北京解決香港問題,還可以以此方式一併解決台灣問題。既然邦聯中的各個成員可以選擇各自的治理制度,香港地區獲得更多民主也就不意味着大陸也要如此。允許香港按照香港人的意願發展,也有助於中國政府在大陸維持現狀。

總括而言,不論是葛劍雄的《統一與分裂──中國歷史的啟示》,還是嚴家其的《聯邦中國構想》,其要旨都是,「國家統一」的形式並非只有一種。但在香港當下好二元對立的社會討論氛圍之中,這種思路自然容易被忽視。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