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與特朗普通電話 這次應誰之約?

撰文:何亦文
出版:更新:

特朗普入主白宮22天、與18位外國政要通電話後,今天(2月10日)和習近平進行了電話交談。新華社的報道說:「國家主席習近平同美國總統特朗普通電話」。
資料顯示,習近平出任國家主席後,與外國政要通電話25次,其中18次有「應約」二字,意思是由對方提議,這次沒有「應約」,是不是應中方提議?

特朗普入主白宮22天、與18位外國政要通電話後,今天(2月10日)和習近平進行了電話交談。(路透社)

新華社的報道說:「特朗普強調,我充分理解美國政府奉行一個中國政策的高度重要性。美國政府堅持奉行一個中國政策」。白宮的聲明稱:「at the request of President Xi」,照此可以理解為特朗普是應中國方面的要求作出的表述。由此不難看出中國方面對於特朗普在台灣政策的關注。新華社的報道中,習近平雖然強調中美合作的重要,但是並沒有將貿易、匯率作為一個單獨的問題提出;反之,關於「一個中國」政策字數不多,卻作為兩個獨立的段落。

中國傳媒用「朝貢」形容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的美國之行,在新華社這篇中美高層通電話不足千字的報道中,應中方要求通電話、應中方要求對「一個中國」作出表述不難看出,相對於台灣問題,經貿問題在北京眼中不是那麼可怕,如果特朗普在匯率、加徵關稅上出手,中國可以用「生意人」「討價還價」方式應對。美國波音公司預測,到2030年之前中國將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航空市場,需要購置客機6000架。目前波音和空中客車在中國市場基本上平分秋色,為了滿足特朗普的「生意人」思維,未來中國多買波音、少買甚至不買空中客車也可以成為一個對策。

基辛格在他的《論中國》中對於列根上世紀八十年代出任總統時,與中國簽署的第三個《聯合公報》感到「奇怪」,因為「這裡面的用詞都沒有精確的定義——其實根本沒有定義。『逐步』一詞的含義沒有闡明;用來做基準的卡特時期武器供應的『水平』也沒有具體說明……中國雖然重申堅持台灣問題最後必須解決,卻沒有確定最後時限,也沒有發出威脅。」之所以親台灣、演員出身的列根沒有令中美關係脫軌,基辛格的分析是:「里根的過人之處在於他即使在申明自己一貫信念的時候,也能減少爭議的尖銳性,他強烈的意識形態信念只是通過言辭表達,並未付諸行動而發動戰爭。」然而特朗普當選總統不久便與台灣總統蔡英文通電話,令北京產生足夠的憂慮,不知這個口無遮攔的「商人總統」究竟在台灣問題上走多遠?

北京之所以如此看重台灣問題,因為它涉及中國政府敏感的「政治神經」,沒有「討價還價」的退讓餘地,如果美國增加對台軍售、擴大官方的聯繫、甚至佈署「薩德」導彈防禦系統,中美關係這個「定海神針」可能真是被連根拔起,按照習近平的話說是「地動山搖」。

習近平與特朗普今天的電話,只是解決了22天通電話的問題,這可能也正是22天後才通電話的重要原因。中美關係的未來走勢不能從這一個電話作出結論,無論是悲觀還是樂觀,大致的走向,致少要在半年後才會清晰。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