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評】錢其琛是不是外交家?

撰文:何亦文
出版:更新:

錢其琛遺體告別儀式明天(5月18日)在北京舉行,特首梁振英專程前往北京為這位曾經主掌香港回歸事務的前副總理送行,表明他當年與香港密切關係。

錢其琛是不是外交家?圖為1998年,錢其琛會見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視覺中國)

按照以往過世中共領導人的殯葬慣例,大多是在去世5天後舉行儀體告別儀式。不巧從錢其琛5月9日過世算起,14、15日恰逢「一帶一路」高峰論壇,於是又推遲了四、五天。
 
美籍華裔歷史學家唐德剛說: 「中國自有外交以來,出過兩個半外交家。周恩來、李鴻章各算一個,顧維鈞因未有決策權,只能算半個決策權。」錢其琛算不算中國第三個外交家?相信史學家會有公論,不過中共只會稱其為「我國外交戰線的傑出領導人」。
 
自1949年中共建政,中國外交經歷了三個時期────周恩來、錢其琛和今天的「習近平外交」。以香港為例,周恩來時期的對港政策是「長期打算、充分利用」;錢其琛時期是把香港作為對外開放、引進外資的重要「窗口」,香港回歸則被賦予雪千年國耻的政治使命。習近平主政後提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作為中國內政一部分的香港,在中國的大國戰略中居參與和融入「母體」的位置。
 
談到錢其琛的功績,人們大多關注他主掌中國外交時,衝破「六四」事件後中國的外交孤立狀態,忽視他與江澤民、朱鎔基一起推動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令中國融入全球化進程,由此奠定中國今日之國力。
 
2001年他在北京大學的演講中說,隨著中國加入全球化的進程中,「我們對現行的秩序和游戲規則也就能獲得一定的發言權,能夠做到參與其中、趨利避害、適時有為、徐圖改造。」「徐圖」,就是從容地設法謀取。
 
斗轉星移。中國已從當年積極加入和參與全球化進程,到成為全球化進程中的最大受益國,並提出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的確有一種恍如隔世的感覺。
 
剛剛結束的「一帶一路高峰論壇」是繼2014年APEC北京峰會、2015年「九三閱兵」、2016年G20杭州峰會後中國的又一個「主場外交」,也是習近平「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宏大理念的一項行動。中國為什麼頻頻發動「主場外交」?去年杭州G20峰會後習近平的一番話可以作為解釋: 中國運用議程、議題設置權和先進的理念,「引導峰會形成一系列具有關創性、引領性、機制性的成果。」

除去反貪,習近平主政四年來外交領域的密集動作給外界留下深刻印象:中美關係保持穩定、中俄關係熱絡、南海局勢峰迴路轉。早在2013年8月,也就是習近平正式出任國家主席5個月後,身兼中央外事工作領導小組組長的國務委員楊潔篪就公開發表文章,稱讚習近平「推進外交理論和實踐創新,實現良好開局」,隨後習近平在印尼提出「一帶一路」中的「海上絲綢之路」倡議。
 
不久前楊潔篪的弟弟、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楊潔勉提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理論的構建」,這項理論構建雖然定位於中國,但文章的論述卻以2012年11月的中共十八大為起點,強調的是習近平的外交思想。此時,距錢其琛告別政壇整整十年。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