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港灣】有差異就好——進念設計的非一般開幕表演

撰文:張秉權
出版:更新:

通常一些大型活動的開幕典禮都會伴有文藝表演。不過即使不是人有我有聊備一格的「行貨」,大多數還是隨俗安排,規規矩矩,難有驚喜。

像在進念‧二十面體主辦的「香港_帶_路城市文化交流會議 2017」開幕儀式前的表演,那麼豐富而深刻的,實在是罕有的少數。

會議的主題是「文化交流及城市品質」,開幕禮 2017 年 12 月初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舉行。怎樣讓約半小時的表演貫徹會議主題,甚至讓表演和主題產生對話,互相呼應,以至相得益彰,造成回音共振的效果,其實難度不低。可是,放在總策劃榮念曾和胡恩威手上,就似乎是輕而易舉的一回事。

鋼琴獨奏陪伴着幾百位與眾進場,點染了藝術的氣息。時間到了,上午九時三十分,表演準時開始。我們立刻看到近二十位年輕人排坐在舞台上直面觀眾,清楚利落。觀眾席上的儘管是來自各地的學者、藝術家、藝術行政領導、基金會負責人、政府官員和文化政策制定者,不一而足,他們即將在未來以兩天的時間討論怎樣促進文化交流,提升城市品質,但是,種種努力,其實都是為了未來,為了下一代。

開幕表演以這樣的姿態開始,訊息實在鮮明而強烈。其後翻閱場刊,原來兩天會議中共設四次論壇,每次論壇都以青年回應環節作結。組織者主要發聲者不免是「成人」,他們年紀不小,人生經驗豐富,在不同範疇已有所成,可是,大家都年輕過,假若一切討論不是為了未來,那就沒有意思了。

於是,隨後的表演都在這些直面觀眾的年輕人眼前進行。當然,他們也會發聲,這裏,進念用上他們慣用的手法,以斬釘截鐵卻環迴深化的字幕,讓年輕人發聲,更讓觀眾思考。年輕人要求的是「態度」。從舞台上的椅子開始,到整個舞台,到社會,到城市,到文化,都不會也不可能只是個純客觀的存在,它們會有變化。關鍵是我們怎樣看它們,看它們的變化,甚至促進它們的變化。關鍵,就是我們的態度。

在開幕禮前夕,我在香港文化中心劇場看過多位來自不同城市藝術家的表演,那是與整個會議配合的正式《一桌二椅》演出,為時約兩小時。在短短的開幕禮前奏中當然只能選擇一二。於是,我們看到來自孟買的舞者 Astad Deboo 和來自南京的崑劇大師柯軍。

「香港_帶_路城市文化交流會議 2017」總策劃榮念曾。(進念.二十面體 Facebook)
+1

在劇場高居臨下看 Astad Deboo 在玻璃鏡包圍中表演,跟在大劇院中看他表演同一個舞蹈,效果是很不同的。進念在《一桌二椅》演出中以四面鏡牆包圍着演區,觀眾給安排在演區外圍高居臨下俯視藝術家怎樣借一桌二椅的實物,或者概念,以構建他們的創作。過程是富有趣味的。Astad Deboo 以靈巧柔軟的雙手,引領我們欣賞印度傳統舞蹈變化無端而充滿想像力的手姿,那許是朵朵盛放的蓮花,俄而是一棵棵挺拔的大樹,彷彿又變成隨風飛翔的鳥兒。舞者帶着微笑的表情,把藝術與自然的對話傳達給四周的觀眾。四周反映出來的十多個鏡像,把因這種對話而來的喜悅放大了,加倍了,實在是很好的觀賞經驗。

來到大劇院,距離遠了,更沒有了四周的鏡牆,因此手姿的力量變成了次要。我們就集中看 Astad Deboo 的蘇菲旋轉。那彷彿永不會停下來的舞動,隨着他雙手不斷變化,流轉如詩,美在無限無疆,其宗教情懷就更為集中而突出,印度文化與伊斯蘭文化的自然契合,就放在文化中心大劇院的舞台上,剎那間讓我感動不已。

柯軍的《夜奔》已經看過兩次。這兩天看的版本又有少許變化。一位年輕人靜靜的坐在椅子上,看着臉上沒有上妝身上一襲灰色長袍的林沖,怎樣穿越時空,把《水滸》人物與真實的自我相融合,表演出林沖的痛苦、掙扎與豁脫。大大的字幕上是李開先《寶劍記》的原文,舞台上是奮力地與紅綢互動揮舞,最後把紅綢抛到背後的柯軍/林沖,那「脫扣蒼鷹,離籠狡兔,折網騰蛟」的究竟是誰?在林沖頹然倒下的時候,年輕人把他扶起來,並以口琴吹出一段抒情的旋律,那是個很美麗的時刻。藝術之能通今古,越真幻,達交流,就在這個時刻完全體現出來。

這個開幕禮以短短的約三十分鐘,既恰如其分地強調了年輕人的位置,又讓不同的文化展示在舞台上,實在是個難得的示範。文化交流就是要認真看不同的文化。表演中加插了對會議參與者的訪問剪輯,其中來自金邊的 Chey Chankethya 讓我留有深刻印象。她說,我們不必着意要 make better,盡力去 make difference 就好。真的,認識差異,接受差異,尊重差異,並且,努力去保存並發展差異,或許是放在我們前面的文化使命。

會議的副題是「城市文化交流會議2017」,而其正題是「香港_帶_路」,原來有深意的。「城市」,「文化」,本應有無限的想像力。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