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身非洲貧民窟】值得向肯亞小朋友學習的三種舉動

撰文:非毛腿
出版:更新:
社區中心上課的班房條件就真的很落後。燈光不足,地方很暗;沒有projector,只有白板;沒有枱,只有膠椅;鐵門要花不少力氣才關得上。看著小孩參差不齊但尚算積極參與的表現,我在想,他們的智商跟香港的小朋友可能無異,但無奈就是輸在出生的地方不同。世界的不公平莫過於此?
非毛腿
作者到肯亞貧民窟Mathare的社區中心義教攝影。
肯亞女孩在攝影課中實習。

上回提及,週末我到了肯亞的第二大貧民窟 Mathare Slum 義教攝影。

社區中心上課的班房條件真的很落後。燈光不足,地方很暗;沒有projector,只有白板;沒有枱,只有膠椅;鐵門要花不少力氣才關得上。看着小孩參差不齊但尚算積極參與的表現,我在想,他們的智商跟香港的小朋友可能無異,但無奈就是輸在出生的地方不同。世界的不公平莫過於此?

即使世界不公平,生活還是要過的。條件落後,不一定等於會輸給條件較好的,有時在艱苦環境,反而長出更堅韌的性格。

今天來上課的有10位女孩,大約10至13歲。他們上課時有三個舉動令我非常喜歡,值得香港的學生借鑒。

第一、是他們打招呼的舉動

入到房間,女孩們做的第一件事,不是靜靜的坐在椅上,而是跟大家很yo的逐個握握手,而且連我和另一個中國面孔的陌生人也不放過。不只是一個半個活躍的小孩,而是每個人都這樣做。是肯亞的小孩天真無邪?是黑人本性?或者兩者皆有。

第二、是他們答問題的舉動。

老師問問題時,小朋友的反應踴躍,熱情地舉手,每一個都搶着回答,彷彿這是個不可錯過的表演機會。他們的答案也許只是一兩句簡單的說話,也未必完全答對,但這勇於爭取的態度令我刮目相看。反觀在香港,同樣情況,也許會舉手的寥寥可數?我感覺香港的小朋友比較怕醜,在公眾場合,沒有那麼敢言。

肯亞貧民窟Mathare的小朋友。

第三、是他們用英文溝通的舉動。

肯亞的官方語言是斯瓦希里語(Swahili)和英語,斯瓦希里語為不少當地人的母語,英語為第二語言。這情況其實有點像香港的廣東話和英文雙軌並行。然而,這群10至13歲的小女孩們,即便在這條件落後的貧民窟,也能夠以頗為流利的英語跟我們交流。舉例說,當老師問他們為何我們要攝影,他們能夠說出攝影的目的是for memories, to remember moments。這種環境,這些年紀,他們能夠用這些尚算艱深的詞語,並且以正確的文法回答。光這一點,我就不肯定香港是否做得到。

或許這牽涉到民族性的問題,但我覺得香港人,甚至泛指亞洲人,一般都不夠主動,不夠 sociable,不夠outspoken,於是我們在公眾場合,例如公司開會、同事聚會、公眾演講等,都不如西方人如此得心應手。如果香港小朋友可以多沾上肯亞小朋友的精神,長大後一定受益匪淺。

【編按:相片由作者提供。】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