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夫人國際親子台】別怕髒,讓孩子用觸感認識世界

撰文:Hello Bonnie
出版:更新:

8月底,雪雪開始上學,當過新手媽媽,大抵都明白這一天實在比自己第一天上班更為緊要,我們總不想錯過陪同孩子上人生第一課。我,當然也不例外。
所謂上學,其實並沒有固定課程,整個時段也是由小朋友主導,她愛玩什麼玩具或遊戲,都由她自己決定。
我起初以為自己對她甚為了解,事前猜她到了課室,不是玩「煮飯仔」重演「雙刀火雞」,就是拿起平時最愛看的「車車」。
最後,我竟沒有猜對。

沒想到,雪雪居然選擇了水龍頭為頭號玩具。(作者提供)

她居然選擇了課室外的水龍頭為頭號玩具。水龍頭的吸引力,來自打在她手上流動的水,她每天也在那裏刻意弄濕自己,然後笑着告訴我:「濕晒!」

在她小手踫上涼水的一刻,她用笑臉告訴我她很快樂,因為發掘了一種新的「觸感」。小朋友天生都愛探索,手和腳就是他們的信息接收器,觸摸一草一木、感受一冷一暖,都是他們認識世界的方法。

讓孩子觸摸世界 別怕濕跌髒

生活中,其實有不少可讓孩子經歷「觸感學習」(Tactile Learning)的機會,只要我們放下一點為人父母的框框,讓他們多嘗試濕、跌、髒。這些經驗遠比紙上談兵來得深刻,與不同物件接觸的一刻,便是他們內化經歷為知識和記憶的機會。早前寫〈從孩子視點出發,發掘一米下的世界〉時,提到牆壁、渠蓋、磚頭等路上「地標」,這些「視覺學習」(Visual Learning)的機會,除了為沉悶的街道帶來色彩,更能豐富小孩的記憶板塊。

仍未夠一米高的小孩,除了目光與我們不一樣,還有不少天然優勢。小孩手腳雖然短小,有時甚至看似笨手笨腳,但跌倒撞傷後的復原能力卻出奇地快,所以在透過觸感探索的學習過程中,反而多了一重保障,畢竟有時父母也要有點冒險精神,孩子才能走得更遠。

「玩水」是其中一種重要感官體驗,除了幼稚園有此設備,閒時也可帶孩子到訪東涌的噴水廣場和啟德郵輪碼頭的嬉水廣場。這些設計,善用城市空間,設立觸感地帶。相信不少家長也曾帶同小朋友到訪,一片平地,再加一點噴水效果,就可以讓孩子樂上半天。很多小朋友樂此不疲地站在廣場上,玩了一次又一次,等待被噴水的一刻,他們臉上無不帶着純真的笑容。父母們,別怕弄濕小孩的衣服,我們多帶一套衣服和毛巾,就能換來他們的開心無價,非常值得!

噴水廣場可以讓孩子樂上半天。(Getty Images)

沙池草地不足 缺乏赤腳機會

水的流動性讓小孩好奇,沙的不同質感也是另一很好的觸感媒介。沙灘固然是一大熱點,但香港不少沙灘周末常滿,加上並非每個家庭的居住地都可輕易到達沙灘,那該去哪裏玩沙?以前,香港不少公園設有沙池,我小時候的沙田中央公園便是一例,可惜這種有趣的「小孩友善」設計,卻在兒童保護主義不斷加劇下,變得買少見少,現在只剩下香港公園內還有沙池。

近月康文署推「共融遊樂場」,以屯門公園兒童遊樂場為先導計劃試點,希望為小朋友提供多元遊戲體驗,當中採用的兩大設計主題,就是加入「水」及「沙」的元素。其實,近年很多商場內也開始有兒童遊樂設施,只要在旁邊多加一個小沙池,就能擴闊整個觸感光譜。別看輕這些感官上的刺激,小小的腦袋正是由一點一滴的經歷開始建構。

沙的不同質感是另一很好的觸感媒介。(Getty Images)

小手的觸感固然重要,腳踏的感覺也不容忽視。在外地,不少小朋友(甚至大人)喜愛脫掉鞋子走在草地上;在本地,我們可能接受不了地上的骯髒,但足下感覺是培養小孩子安全感的重要一環。在香港,清潔而沒有碎石或垃圾的草地甚少,大球場、運動場的草地質素也不敢恭唯,好不容易才找到個像樣的草地讓小孩赤腳跑跳一下。

除了缺少草地,香港的大樹也非常有限,能讓小朋友攀爬的更為稀有,樹木除了被圍起,還噴上殺蟲藥,實在難以放心讓小朋友觸摸。惟有寄望我們的城市將來更綠化,樹木保育工作做得更完善,能令小孩更多赤腳機會。

視覺與觸覺外,「聽覺學習」是另一種重要的小孩學習模式,下次跟大家分享如何在城市中建立有趣的聲音,讓小豆釘們樂在其中。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