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中華幼學經典在現代的意義:讀周佳榮《童蒙啟程》

撰文:投稿
出版:更新:

今天談及兒童教育,不少朋友多注意現時的電腦科技、網上蒐集大數據教學、電子書、「視像虛擬教學」(Virtual Reality)及「人工虛擬教學」(Artificial Reality);另外,不少教員往往感到資料太多,未能很快選取材料,進行教學;青少年也感到教師多批評學生未能分析及選取資料,部份學生更因此未能掌握基礎知識,更有不少家長及教員認為今天的青少年,未能掌握及學習文字、音韻、歷史文化的知識,也不能培養良好品德,也未能學習待人接物的基本禮儀,不少家長及教員也會問為什麼今天青少年的日常應對未如昔日?更有些家長及教員問及為什麼以前青少年時期的先賢,已建立有一套很好的日常人倫的基礎知識,待青年成長後,又能自我延伸學習知識?
其實,此與先賢的生活環境和塾師運用童蒙教材,甚有關係。古代的農村及家境不富裕的子弟,也可以接受《三字經》、《百家姓》及《千字文》等中國傳統童蒙書的啟迪。

以前《三字經》、《百家姓》及《千字文》等童蒙書,文字淺白,音韻鏗鏘,孩童能讀,方便背誦,自然方便知識傳播。(視覺中國)

文:區志堅(香港樹仁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以前《三字經》、《百家姓》及《千字文》等童蒙書,既具有識字教育、歷史文化教育知識傳播的功能,也具有品德培養的作用,更重要的是,這些傳統童蒙教材,文字淺白,音韻鏗鏘,孩童能讀,方便背誦,自然方便知識傳播,因此也成為先賢傳播知識及孩童吸收知識的重要媒體,而且《三字經》、《百家姓》及《千字文》也成為自古至今的中國,十分廣泛流行的兒童讀物,世人把三書合稱為「三、百、千」。《三字經》講求傳統道德文化教育,《百家姓》及《千字文》教導兒童學習中國文字及聲調,高低抑揚,朗朗上口,具有容易記誦的特色。從事幼兒教育者,附以靈活身體語言教育,又與兒童一起唸讀及書寫,必然可以訓練學童眼到、口到及心頭的學習態度,教員在教學時也可以加上故事,有助提升兒童學習的趣味,兒童也樂於誦讀,而《千字文》全文是四字一句,兩句一對的方式排列,把原本看來尚沒有太大關聯的文字,相互聯上,如「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罔談彼短,靡恃已長。信使可覆,器欲難量。墨悲絲染,《詩》讚羔羊」,押的平聲七陽韻;又如從「都邑華夏,東西二京。背邙面洛,浮渭據涇」「昆池碣石,巨野洞庭。曠遠綿邈,巖岫杳冥」,押是上平聲八庚韻和下平聲九青韻」,既方便兒童誦讀,又可增加兒童獲得中國山川河流,歷史文化地理的知識。《三字經》內容更涉及今天朋輩教學、互動教學、家校協作教學、從日常生活學習的教學策略,今天的香港,不少國際學校開辦有關漢語及中國文化科目,也以《三字經》、《百家姓》及《千字文》為教材,乃至在海外漢語教學中心的教員,也是多以「三、百、千」為學員的基本讀物,配以今天普通話標音,培養學員從漢字形音義,進行教學。由是可見,中國傳統童蒙教材與現代社會的發展,甚有連繫。

但古代童蒙教材甚多,近日又多側對每本教材的文字考訂,多重注釋及語譯,尚未多從宏觀的角度,闡述及探討中國傳統兒童讀物的重要性及內容,一般家長和教員也未能清楚掌握中國傳統童蒙教材的特色,今天社會實在需要一本宏觀及簡潔介紹中國傳統童蒙教材的著作。近日周佳榮教授編著《童蒙啟程》一書,正好為家長及從事兒童教育的教員,提供一本可以掌握中國歷代童蒙書總綱的書籍,讀者可閱此書,宏觀及初步了解中國童蒙書的內容及書寫歷史發展,又因童蒙書為學員提供了解文化知識的基礎讀物,《童蒙啟程》也成為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起點,從而更可見二十一世紀,處於全球文化互動的時刻,中國傳統文化讀物在今天兒童教育上,仍具有重要的意義。

周佳榮《童蒙啟程──中華幼學經典精選導讀》(中華書局)

以下簡述《童蒙啟程》一書的特色:

其一,作者成功介紹對中國童蒙教育具有重要影響的十八本著作,並把童蒙書籍進行分類,書中更把重要的童蒙書原文,不加刪節,直接放在《童蒙啟程》內,方便讀者檢閱。《童蒙啟程》一書編排的次序為:先是「識字教育類」,「歷史掌故類」,再分為「品德涵養類」及「詩歌聲律類」,把相關童蒙書列入所屬的類目,每門類分別列有「導讀」、「原文」專項,以精簡文字概括每本童蒙書的內容及特色,方便大眾閱讀及使用。

今天不少出版社雖已編刊很多可供兒童學習的有關中國傳統讀物,但多重視對中國傳統讀物,加上注釋及語譯,尚未多談及童蒙讀物的重要及宏觀地探討童蒙書內容,故不少家長或幼師未能清楚掌握中國童蒙教材的書寫特色,《童蒙啟程》遂先有「總論」部份,簡潔地介紹中國傳統蒙童書分為:「識字課本」、「四大蒙書」、「人物典故」、「詩歌讀本」、「音韻格律」、「女子教材」,使讀者明白中國歷代童蒙教材的發展。

書中除了介紹自古至今民間流行的《三字經》、《百家姓》及《千字文》外,也有介紹《急就篇》、《蒙求》、《幼學故事瓊林》、《龍文鞭影》、《五字鑑》、《二十四孝》、《女兒經》、《增廣賢文》、《弟子規》、《神童詩》、《小兒語》、《續小兒語》、《千家詩》、《聲律啟蒙》及《笠翁對韻》,作者每介紹一本蒙書時,更冠以清楚的副題,如以「中國現存最早的識字課本」的副題指稱《急就篇》;以「介紹五百多個典故的啟蒙著作」的副題指稱《蒙求》,以「少年兒童道德教育課本」的副題指稱《弟子規》,以「兒童學習詩歌的啟蒙選本」的副題指稱《千家詩》,副題已成功概括了童蒙書的內容。

此外,不少公眾人士雖已步了解中國童蒙書的內容,也能朗讀童蒙書內二、三句的內容,但多未知出處,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揚名聲,顯父母」、「勤有功,戲無益」,這些語句是出自《三字經》;「早早起,出閨門,燒茶湯,敬雙親,勤梳洗,愛乾淨,學針線,莫懶身」是出自《女兒經》;「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是出自《弟子規》;「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惟有讀高」,「將相不無種,男兒當自強」是出自《神童詩》;「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昊,辰宿列張」是出自《千字文》。同時,不少讀者也希望閱讀整本童蒙書的內容,故《童蒙啟程》把《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急就篇》、《蒙求》、《幼學故事瓊林》等十八本中國著名的童蒙書之原文,未經任何刪節,刊在書中,讀者可在很短時間內,可見各本童蒙書的全貌。

其二,《童蒙啟程》各篇也列細目,介紹各本童蒙書的要點。《童蒙啟程》第一本介紹的書籍為《急就篇》,書中「導讀」先介紹《急就篇》成書於西漢,作者為史游,他本作《急就章》,日後便改「章」為以「篇」,並為書名。書中更談《急就篇》列入姓氏、衣着、農藝、器具、自然、人事的用語,「供孩童在識字,習文過程中記誦」,作者除了談及《急就篇》具有反映社會生活面貌及具有實用方面的特色,作者更從中國書法史的角度,闡述《急就篇》為臨習章草的範本,故流傳至今。

又如述及《增廣賢文》一書的特色,在「導讀」部份,既指出此書成於清代周希陶,為「清代啟蒙讀物中,是篇幅較大的一種」,述及《增廣賢文》的內容,精要地說:「包括倫理道德、行為規範、待人處世、個人修養、人情世故等」「就是具有『中國文化的集大成之美』」(頁191)。

其三,作者深明《童蒙啟程》一書,主要給廣大讀者閱讀,特別是家長和幼師,為他們提供初步了解有關中國傳統童蒙書的基礎知識,故《童蒙啟程》文字淺白,沒有文字聲韻等考據訓詁,也未對各本童蒙書加以注釋,務求讀者「可以對不同的類型的蒙書加以比較,可以對歷代層累的讀本有全盤的領略,藉此對傳統教材作更深入的探討和反思」(頁3),又希望《童蒙啟程》「能夠引起一般讀者的興趣」,限於篇幅,故原文不加注釋,「讀者如有需要,可按參考書目選用新編印的啟蒙讀物版本」,讀者欲深入了解各本童蒙書的注釋及版本的課題,自可以從書中所列〈其他啟蒙教材及相關文獻著作簡介〉、〈主要參考書目〉,延伸閱讀。如作者撰寫介紹《急就篇》的文字,也是只羅列原文,未加注釋,使廣大讀者能初步了解《急就篇》的大概,若進一步了解《急就篇》的注釋,讀者可以自行閱讀周氏在書中開列書目,以便深化讀者了解童蒙教學的意義。

誠然,掌握時代脈絡,為兒童學習必要的歷史知識,甚為重要。兒童了解時代次序,不致史事混淆,明白歷史發展井然有序,才可了解不同時期童蒙書的出版情況及其產生的時代背景,故《童蒙啟程》列有「附錄」,其下更開列:「附錄一:中國歷朝年代表」及「附錄二:明清兩代年號表」,方便讀者檢閱。

其四,作者成功指出中國傳統童蒙書在二十一世紀的意義。作者在《童蒙啟程》中,指出中國傳統童蒙書甚具現代教育的意義,如評價《千家詩》為「對於認識唐、宋兩代詩人的作品及其風格,有很大的幫助」(頁237);作者也不因研究對象是傳統童蒙書,而過份高譽,反之,更客觀地提醒讀者要以二十一世紀情景,研讀中國傳統童蒙書,如周氏評《二十四孝》一書,便說:「這些孝行事蹟,有的十分感人,也有的被認為是愚孝,現時讀來,可以認識古人重視孝道,及如何藉着向兒童說故事加以提倡的情況 」(頁163);又如評《女兒經》一書,周氏便說:「明顯帶有舊時『男尊女卑』的思想烙印,反映了婦女所受到的束縛,這部份在現代已經不合時宜 」(頁185),但書中提倡孝順長輩,和睦姐妹,勤儉治家,重視儀禮,均是「在現代家庭生活和人際關係中,都有積極的意義」。

總之,《童蒙啟程》扮演了為「童蒙」教育「啟程」之重要角色,作者精簡扼要,概括了自古至今對中國兒童教育,極具重要影響的十八本童蒙教材,作者在書中扼要述及各本中國傳統童蒙書的內容及作者,並以二十一世紀兒童教育的角度,闡述各本童蒙書在當代社會的意義,本書成功達到作者所說,編著《童蒙啟程》之目的:「對象首先是教師,其次是家長,較高程度的學生也可以用作參考,尤其希望能夠引起一般讀者的興趣」(頁3)。

(本文為投稿,稿件可電郵至iwanttovoice@hk01.com;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