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塘麥記結業.博評】重建背後 城市規劃不應犧牲小販利益

撰文:陶思文
出版:更新:

擁有36年歷史、為街坊親切稱為「舊麥記」的觀塘裕民坊麥當勞將於8月30日結業。當人們紛紛為舊麥不再感懷不已,與裕民坊相隔一街之遙的觀塘同仁臨時小販市場的商販們卻來不及感傷觀塘地標將成歷史,他們擔心本已逐漸減少的人流會因「舊麥記」停業鋭減,生意更加難做。在轟轟烈烈的舊區重建工程中,「舊麥記」的離場很快也會成為一筆歷史註腳,但在城市更新過程中,受到利益損害的基層市民卻始終難以被正視,得到應有的尊重。

早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觀塘還是荒山野嶺,人煙稀少。中國內戰期間大量難民湧入香港,觀塘興起工業區,填海造地,五十年代已有百餘間工廠撐起觀塘發展。隨著城市化發展,觀塘建起一座座大廈,舊市區公園成為小販市場,觀塘漸漸成為全港人口最密集的地區之一。幾十年來,觀塘造就了不少地標型建築,抑或可以說,香港許多地標型建築構成觀塘不可缺乏的一隅之地。

進入二十一世紀,政府開啟舊區改造工程,建築保育呼聲隨之而來,市民生活亦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同仁街臨時小販市場便是重建工程下的產物。2014年受觀塘重建工程影響,物華街的臨時小販檔於5月搬遷至同仁街。三年過去,商販飽受過檔口小、人流少、無冷氣等問題困擾。

筆者曾於一年前探訪同仁街小販市場,目之所及絲毫不覺有「市集」應有的熱鬧氛圍,零零落落的商販,稀疏零落的人流,彷彿在大聲宣告這只是一個臨時的市集。而搬遷至人流量鋭減的臨時市場兩年後,市建局才於2016年7月開始與同仁街臨時小販市場的商販,商討永久市集的設計,不免令人質疑市建局將基層民眾置於何地,是否足夠尊重市民的「城市權利」(The Right to the City)?

同仁市集商販生意慘淡,只及昔日一成。(邱靖汶攝)

何為城市權利?簡單來說,城市居民擁有主動參與改造城市、參與城市生活規劃權利。在舊城重建的過程中,商販應屬被賦權參與改造,而非被規劃的一部分。當市民被地產霸權的肆意剝奪應有的生活權利,當基層商販受規劃工程掣肘,城市光鮮亮麗的外表也僅是一副皮囊罷了。

政府興起舊城改造之風,本身有幾分保育初衷就惹人質疑,而現時市集附近已被大小商場和連鎖店包圍,地鐵站連結大型商場,已對商販十分不利。建造永久性市場,不僅要更新小販市集原有的硬件設施,更要讓市集融入周邊社區,創造屬於小販獨有文化價值。同時,政府可以定期做公眾諮詢,了解改造工程的後續發展,完善市民生活所需的硬件軟件設施。長久發展下去,市民可以各取所需,不僅小販能夠獨立生存,周邊居民亦能由多重選擇,不被商場霸權捆綁。

相比於頗有吸金能力的地產商,於政府而言小販權益無需顧及,建造臨時市集或許已是「仁至義盡」之舉。但從城市長遠發展和市民應擁有的城市權利來看,市建局不應以舊區重建之名,犧牲小販利益,應作出細緻規劃,打造周邊配套設施,幫助基層民眾度過重建期。否則,許多基層民眾便只能成為新聞的花邊註腳。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