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看《出貓特攻隊》有感:直資名校成為無法逾越的教育鴻溝

撰文:投稿
出版:更新:

文:遊子

不少人說看過《出貓特攻隊》後覺得心情沈重,這點我絕對同意。中下層出身的優才生以獎學金考入貴族名校,還要受盡冷眼和欺負,最後為了籌備大學學費、受不住誘惑而收錢幫富貴同學出貓,被抓獲後一鋪清袋、前程盡毀。富貴同學卻繼續負笈外地升學,回國後大可繼承父輩或祖父輩的王國、平步青雲。

我想起自己的母校,英殖時期的傳統名校。七、八十年代還沒有直資,也很少英童或國際學校。當時母校雖然是津貼學校、運用政府資源,但不知何故,小學同學都住在中西半山、渣甸山和淺水灣——怎麽連一個住在(附近)西環的學生也沒有?

《出貓特攻隊》劇照
+1

上了中學,開始有來自其他小學和地區的學生入讀;當時由附屬小學升上來的「藍血人」稱這些「外人」為「UFO」。其實當時學校的校風尚算淳樸,學生不論來自什麽背景都算善良有善,「UFO」的稱謂也是中一剛開學時搞搞笑而已;很快大家就相處融洽。雖然如此,也有小部分家庭環境稍遜的同學,因為參加課外活動時穿得較為「寒酸」、又或根本沒有參加課外活動、顯得格格不入而被「歸類」。

當然,現在我們知道其實大部分「UFO」才是「勁人」,經過初中短暫適應期之後表現一枝獨秀的,大有人在。

最近舊同學聚會,已為人父母的同學們談及從前曾被排斥的同學,大家想,到底那些不快經歷有沒有在當事人的成長中留下烙印與傷口呢?

時至今日,母校已「貴」為全港學費最高昂的直資學校,一面要納稅人的錢、一面向家長收取天價學費,誓要與國際學校爭一日之長短,繼續將律師銀行家的子女培養成下一代的律師和銀行家。學校蓋了新校舍,鋪天蓋地的新聞報道有如樓盤廣告,處處都是「背山面海」與「落地玻璃」等地產版字眼。發言人說學校不是貴族學校,說基層優異生會獲得獎學金補助等等。可是請你撫心自問,這些學生佔多少?

即是説以前的「勁人UFO」如果家境一般,到了今日無論在制度上還是經濟上都無法「逾越」本地學校跟直資/國際學校之間的鴻溝。《出貓特攻隊》劇照

回歸前,縱然社會上存在多少不公的情況,至少太平山下與獅子山下的莘莘學子要唸的書都差不多;即使你是李嘉誠的長子,(只要還未往外地留學的話)都要乖乖地與庶民一同過關斬將應付會考。然而現在,全港約五分一的中學屬直資或國際學校,而且還要是一條龍的,即是説以前的「勁人UFO」如果家境一般,到了今日無論在制度上還是經濟上都無法「逾越」本地學校跟直資/國際學校之間的鴻溝。許多直資與國際學校的學生(即使尚未中途轉往外地升學)根本不用應付庶民要考的DSE;這些已經一隻腳跨到外國的學生卻又可以藉着現時本地大學的非本地生學額或Non-Jupas,在高中後再拐個彎回來申請入讀公帑資助的本地大學。

在「有與無」(Haves and Have-nots)的兩極化效應之下,名校固然繼續催谷學生,而一般學校與家長在看懂遊戲規則後,催谷學生的熱忱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每年多少個學童自殺,原來是因為做漏了「生涯規劃」——投錯胎。

這是甚麼年代,我們卻似乎習以為常。不要說甚麼民主與法治,現在我們連透過教育達致社會流動這個基本的要求也做不到。

又開學了,但願一眾學生與家長平靜安穩。

(本文為投稿,稿件可電郵至iwanttovoice@hk01.com;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