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評】大陸停收廢料重挫回收界 港府應思考如何全民減廢

撰文:馬新維
出版:更新:

本港的回收業一直做不起來,回收廢物大部分都是轉運到中國大陸再造,而在國務院頒令於本月起逐步停止進口24類高污染的固體廢物後,對本地回收業造成的影響已開始浮面。本地回收在物料分類、處理和再造都做得不足,若只止步於把垃圾轉運到其他地區,除了無助解決本港廢物回收問題,更無法推動環保,亦浪費了很多有用的資源。回收業面對的問題不應獨立起來看,政府應思考如何加強推行強制性及鼓勵性環保政策,真正推動全民減廢。

有報章報道,近日廢紙回收價急跌,回收量減四成,可能和國務院政策有關。大陸停收的廢物,當中包括廢塑料、未經分揀廢紙及廢紡織品等,若本地回收的垃圾沒有做好分類及處理,無法轉運到其他地區,最後只能當垃圾棄置堆填區,既浪費了本來可循環再做的資源,亦加重了堆填區壓力。

本港三個堆填區已陸續開始飽和,擴建堆填區亦非長遠能解決廢物處理的問題,政府要做的不只是推出如2,000萬元的回收基金協助回收業,而是從源頭減廢、分類等方面加強市民的公民意識,不只能減低回收處理的成本,亦為長遠推行如垃圾徵費等政策設有利條件。

政府應從源頭減廢、分類等方面加強市民的公民意識。(資料圖片)

政府回收基金的2,000萬元其中可用作資助業界購買機器作分揀塑料、去除樽蓋、清洗等,但事實上,這些回收的步驟其實和市民的回收習慣息息相關,並不應只由回收商負責。早前有環保團體做調查,指路邊回收箱有近四成是垃圾及骯髒物料,亦有可回收物料被錯誤分類、回收箱被用作吐痰等問題。廢物回收現在仍然給人一種很骯髒的感覺,要鼓勵市民多走一步再回收,亦是公民教育很重要的一部分,政府需加強乾淨回收宣傳及教育工作。

政府近年對環保政策推動都欠缺主動性和策略性,早年因為「三堆一爐」方案、擴建堆填區、廢物徵費、廚餘回收等諮詢而弄得鬧哄哄,但市民反對聲音大,政府亦沒有提出完整的配套。環保不只是環保團體、回收業界的工作,政府要把政策帶入社區,須長期的教育工作,才能改變市民根深柢固的習慣。

推行強制性措施要有成效需要多管齊下,鄰近地區如南韓、台灣等推行垃圾徵費多年,措施要如何做到不擾民之餘又能有效減廢,需要政府的智慧。但徵費措施只是減廢的一部分,政府亦要同時加強推動回收分類,和其他配套一起推動,讓市民看到政府的決心和明白自己在減少廢物方面也有其責任。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