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大招風》是這樣重塑1997前的香港城中一隅

撰文:建築平台
出版:更新:
(電影中的)鐵皮屋是實境,不過並非唐樓天台。「第七感」一眼就認出那是觀塘某14層高工廠大廈,透過鏡頭剪接移花接木變成九龍城區的6層唐樓…
第七感@建築平台

文:第七感@建築平台

「第七感」無做功課,看《樹大招風》到劇終出字幕一刻,先知道電影中「三大賊王」的故事原來分別由三位新導演執導,十分驚喜。總覺得新導演在影像處理上,往往刻意渲染強烈的個人風格(例1:鏡頭將主角攝入偏側位置,以失衡的畫面比喻邊緣化的困局/例2:加上濾鏡漂染濃烈的色溫表達人情冷暖),以求吸引觀眾眼球留下印象。但《樹》三段並行的劇情渾然天成,起承轉合相互呼應,運用電影語言協調老練且不着痕跡,半點也看不到要突出自己個人風格的衝動。

當然,成功背後除了銀河映像的杜sir和游乃海發功,還有雕琢5年的電影藍圖成就千錘百練的人物和劇本,再輔以專業的攝製團隊,拍攝自然駕輕就熟。不過,好劇本和技術只是素材和硬件。《樹》的完整性,在於導演準確拿揑電影語言(軟件)去講故事。短短96分鐘的片長,一個多餘的鏡頭和動作也沒有。每個用心經營的細節,也是為描寫人物和推進劇情而服務。

「第七感」不談甚麼政治隱喻,只想分享觀影經驗和延伸的建築想像。

***下面大量劇透***

許學文執導的季正雄篇,冷血低調的賊王(林家棟飾)為逃避警方追捕,匿藏到友人大輝(姜皓文飾)位於唐樓天台的鐵皮屋,並以之作為策劃打劫樓下金鋪的巢穴。

唐樓選址九龍城區,簡單直接地以客機低飛掠過民居的合成畫面,築構出97前的城市景象。這畫面雖然只以點題形式出現過一次,交代了時間地點,但飛機引擎的巨大聲浪卻再三縈繞在畫面之外:

(《樹大招風》電影預告擷圖)

第一次,大輝在天台望見季正雄跟女兒玩騎牛牛;
第二次,大輝在街上欲從季正雄手中搶過女兒和藏有手槍的書包;
第三次,季正雄在猶豫打劫金行還是馬會解款員(與此同時大輝在天台觀察)。

三次畫外音暗示前啟德機場的即將逝去1,混集着鏡頭前女兒的歡笑聲、大輝的喝罵聲和馬迷的喧嘩聲;一個時代慢慢步向終結,就如大輝對「一世人兩兄弟」的可樂哥(大輝並不知道季的真正身份)漸漸產生的懷疑和不信任,兄弟間無可避免的倒戈相向,城市和人物的命運交織出宿命的哀號。

在《樹大招風》出現的電影場景,4年前也曾被國家地理雜誌拜訪並作為專題的插圖。【註3】(Mark Leong/National Geographic)

鐵皮屋是實境,不過並非唐樓天台。「第七感」一眼就認出那是觀塘某14層高工廠大廈,透過鏡頭剪接移花接木變成九龍城區的6層唐樓。

該工廈天台四邊都布滿劏房,中央部分有十字形大光井(長寬約10米),光井兩側因為下層水缸結構2和電梯機房,所以比周圍天面高出1.4米,這兩片約1000尺水缸頂的空地不能被出租,反而成了一個充滿人氣的公共空間:懸空的繩索晾着住客的衣服、小孩踏的三輪車、天井附近盆栽組成的花園、倚着圍欄的天線陣映襯著遠方屋邨的萬家燈火。還有幾張日囇雨淋的梳化膠櫈,不禁令人聯想現實裏有否如《樹》中大輝一家人露天開飯的情景!

《樹大招風》電影製作特輯擷圖

電影選址除了切合劇情需要,「第七感」更欣賞電影製作人,不是把場景用作象徵式的二維佈景板,而是把建築物本身的三維空間和環境因素,透過攝影結合成影像敘事(storytelling)。

除了在空地上開飯,季致電卓子強時,也是站在這片水缸頂高地,加強了大輝從天台屋門口低位向上偷聽時的恐懼感。而最後特別任務連(飛虎隊)圍補季的一個鳥瞰角度,大家見到飛虎隊員由四方八面包抄,走的小徑正正是水缸高地和天台車之間的小巷。而這鏡頭拍到的大光井也出賣了電影取景的是工廈而非唐樓天台。

一代賊王的末路,在寂靜的早上靜悄悄地上映,跟之前山雨欲來的飛機聲效形成強烈對比。冷血賊王念兄弟情誼,無將大輝一家殺人滅口,最終敗在自己的一時心軟。

最後資料提供:

季正雄參考的真實人物──季炳雄2003年被飛虎隊拘補時藏身的渡船街「八文樓」,是杜sir於12年前執導的《大事件》(2004)中,省港旗兵和香港警察鬥智鬥力的主要場景。

該影片把60年代建成的高密度住宅群拍得如迷宮空間般,展現出眾生相,也是另一以電影語言重塑建築空間的好例子,有機會再詳談!

【註1】啟德機場在1998年停用。
【註2】根據建築圖則記錄,頂樓共有四個石屎水缸,兩個消防用,兩個沖厠水和食水。參考網上預告片的截圖可以見到十字形光井和三個水缸的頂蓋。
【註3】Hong Kong - In China's Shadow" by Mark Leong, National Geographic Issue June 2012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