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愈嚟愈難撈 邊有財爺講到咁理想?

撰文:托比
出版:更新:

財政司長曾俊華不時出席傳媒界活動時,都輕輕道出傳媒業的「絕望真相」:
去年出席記協周年晚會時,就講出「蔗渣價錢做出燒鵝味道」的金句,
早前出席校園新聞獎頒獎典禮又提到,見過記者一手拍照,另外一邊錄影,然後連文字稿件都一手包辦,但相信那位記者不是領三份工資,說香港傳媒是多才多藝……

記者拿着蔗渣嘅薪金,但有危險的地方他們都要前往採訪。(圖為2009年大批記者在灣仔一酒店外採訪「豬流感」,Getty Images)

可惜,多才多藝,只不過是打雜的代名詞。

一年前,傳媒高層的要求,是雞碎人工,卻要有即時、準確、詳盡的報道,就是所謂「蔗渣價錢、燒鵝味道」;一年後,就是財爺所說的,又要影相、又要拍片、又要報料(即文字報道)、又要製圖,電子媒體還要「做聲」,電視台記者還要出得鏡、見得人……下刪一萬個要求。

短短一年,蔗渣價錢,卻要做到燒鵝、乳豬全體、燒味拼盤,加多一隻白切雞。

的確,這是社會對傳媒的要求,社交媒體發達,傳統媒體不能再固步自封,必須開拓新渠道接觸讀者,要不然,就只會有愈來愈多傳媒機構會減薪、減紙、裁員、合併出版,甚或關門大吉。不過,盲目加重記者的工作量,將他們打造成十八銅人,又是否可以令到已經跑掉的讀者回歸?

同行如敵國,鬥攝位、鬥快,但新聞質素呢?(鍾偉德攝)

所謂的多才多藝,只是一班傳媒老闆,不願投放資源,卻又嘗試維持報道質素的後果。

看看被迫接管亞視頻譜的香港電台,播放電視新聞也只是由現有電台新聞人手來包辦,增聘的也只是坐在辦公室的高層,用電台報道的錄音來做電視新聞的旁白,就連重新寫稿的人手也沒有,遑論是興建爭取多年的新廣播大樓。

公共廣播機構已經如此不堪,依賴廣告收入的傳媒機構怎會好過?

薪金微薄、流失率高、人手不足、資歷尚淺這些老問題從未解決,老闆還會說,出糧給這些大學畢業生是「學嘢」,有哪份工作可以見盡高官名人,走在社會最前線,把握各階層脈膊?現在給你機會,讓你可以涉獵多媒體報道,試試不同範疇的工作:採訪時,可以當記者、攝影師;電視台只派攝影師不派記者時,你還可以順道當其他公司的記者,體驗一下什麼叫「人出豉油你出雞」;回到公司時,可以當設計製圖、facebook小編……夫復何求?

曾俊華早前出席活動時指香港記者多才多藝。(政府圖片)

寫了大半,還未提到新聞質素,但是當你一天大部分時間,都花在剛才所提到的工作,還會有新聞質素嗎?還可以在報即時新聞時,和受訪者多聊幾句嗎?當一個記者會還未完結就要跑到下一單,還有深入報道嗎?

可能的確如財爺所說,香港的記者多才多藝,但做多了,不等於做好了。

傳媒行業已經夠艱難了,希望財爺可以多體諒一點,不要只在每個星期日才發一篇網誌,或者只有在外訪前後,在機場政府貴賓室才答記者的提問,平日出席活動卻只會掛出招牌笑容,揮揮手就算數。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