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手筆記】許學文:創作會被社會影響,亦可以影響社會

撰文:馬嘉鍵
出版:更新:

01/08 【01活動】「聆聽‧一分鐘」短片比賽 許學文導演分享會

UNICEF HK 主辦,香港01提供場地之「聆聽‧一分鐘」短片比賽 導演分享會已於8月1日於灣仔01空間順利舉行,鳴謝許學文導演能夠百忙中抽空出席,與參加者分享他對社會與創作的感受。

「聆聽‧一分鐘」短片比賽希望青少年透過拍攝短片向公眾表達心底話和想法。同時亦讓公眾加深對了解青少年的想法,展現「一分鐘故事,一刻鐘聆聽」的理念。

活動以簡單介紹UNICEF「聆聽.一分鐘」短片比賽作為起始。

相信香港人對於電影《樹大招風》並不陌生,但導演拍攝時的理念卻不是人人明白。

活動正式開始時,許導介紹自己是來自一個極為普通的家庭。在他人生中的頭二十年,都未曾經歷大風大浪。不論在演藝學院畢業前或後,都會遇到跟大家相同的煩惱,就是尋找題材。

他舉出一個例子:「若然我們有多一點人生經歷,我們製作時就會有多一點獨特和能夠投射自己的故事。但始終我們生於香港,相比於一些戰亂國家人民的經歷,顯然略遜一籌。」

許導表示在學生時期,曾有幸前往以色列的影展。當地一些與自己年紀相若的學生,拍攝的題材是整個民族與巴勒斯坦的衝突如何影響到人民。相比之下,許導不禁為他們目光之遼闊驚訝起來。

許學文導演分享他尋找題材的來源。

創作源於生活,而生活必定與社會某些事件掛勾。仍就讀演藝學院的許導,發覺不能光靠過往的見聞發掘題材,因為不久的將來必然會出現循環。

2004年初,警隊轉換新制服確定實行,由「大頭綠衣」換成現行的淺藍色制服。當年輿論四起,公眾認為制服由略有軍人氣質變成與「實Q」(保安之俗稱)無異。許導從這一個大轉變,聯想起自己即將脫離學生身分踏足社會。他嘗試將兩者掛勾,最終創作出其中一段畢業作品影片-《綠衣》。

 

許學文導演回想當年如何創作出《綠衣》成為畢業作品之一。

許導帶出的,正正是他尋找題材的良策。他建議參加者們若然想拍片而想不到題材,只需要打開報紙,多留意社會中發生的事情,必然會想到。特別在這個節奏極快的社會,一些曾深受關注的社會事件,兩星期後就已經不了了之,但對於當事人卻是一輩子的事。許導認為這些短暫的熱話或令我們有感情起伏的事件,可以成為我們的題材。

進入分享會尾聲,許導將話題帶回「聆聽‧一分鐘」。一分鐘短片在容量上大大有別於他在的作品。以往他的作品即使只有三十餘分鐘,已足夠一步一步鋪陳人物,完整地表達故事。但對於一分鐘的時間限制,會否令作品不能反映社會呢?許導卻不認為。

許導以UNICEF播放的一分鐘短片作品為例,片中以兩男女爭奪一個嬰兒公仔至支離破碎,表達父母離異對子女的傷害。不難想像參加者可能曾有此經歷,但與此同時社會上相同事情屢見不鮮。這正正能反映社會現象。

許導最後以這段時話作完場總結:「創作會被社會影響,亦可以影響社會。若然你的作品有迴響,是能喚醒市民甚或政府。數年前一部《歲月神偷》揚威海外,激起市民希望保留永利街的聲音,政府與巿區重建局終接納社會的保育訴求,宣布願意將永利街從重建範圍剔除並劃為保育地段。透過電影,能保留一些社會面貌。在苦無題材的時候,當真可以翻翻報紙,看看身邊的社會事件,必然會發現一些有趣的事物。」

 

參加者於分享會期間踴躍發問。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