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觀點】大快活業績啟示 勉強北上無幸福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有人說香港飲食業市場有限,要發展就只能北望神州。但是快餐集團大快活在本周四(6月22日)宣布半年業績,整體盈利表現理想,但內地業務表現疲乏,而本港生意則更有活力,管理層更計劃積極在港開設更多分店,預計年內多開13至14間新店。港商向外闖發掘新機會固然值得鼓勵,但只要洞悉本地消費者的需要與社會的變化,麻雀雖小的香港市場可能更有可為。

大快活全年度溢利2.05億元,表現亮麗。﹙林若勤攝﹚

延伸閱讀:大快活北上尋夢曾撞板 近年在本土覓「真愛」 成快餐業王者

北上市場更大 人仔卻不易賺

不少香港商界人士,一直抱怨香港市場太小,特別是在港經營食肆,人工貴食材貴鋪租貴,生意難撈。隨著內地經濟增長和CEPA推出方便港商在內地經營業務,北望神州被不少業界人士視為出路。但這些年的實戰經驗,不少銳意北上的本港飲食集團雖然未至於焦頭爛額,但也出現水肚不服。例如大快活去年中的內地市場同店銷售下跌約1%;內地業務的經營利潤率只有2.9%,較本地業務的9.6%少。而除了大快活之外,其主要對手的內地業務也不見出色。

不少內地人對香港連鎖快餐店有好感,一些自由行旅客來港,也會選擇到那些連鎖品牌用膳,但這不代表港式連鎖快餐店北上,就會取得好成績。以大快活為例,集團在1990年代初期北上,但因為過度擴張,加上合資經營不能作主,種種因素也阻礙內地業務發展,後來把重心回歸香港。即使近年再嘗試北進,但也吃了選錯位址而虧本的教訓。

深圳福田海底撈平均每名職員專門負責兩張檯的食客,另有職員為客人帶來娛樂,人手非常充裕。(周景文攝)

更根本的問題是,一些飲食集團在香港的成功方程式,在內地卻不見得有用。例如港式連鎖快餐店的主要顧客群,是一般普羅大眾,但港式連鎖快餐店的定價搬到內地市場,卻變成並不便宜的「中產」級消費,但服務水準和出品卻比不過內地的中檔食肆,令港式連鎖快餐店要在內地突圍倍添困難。

延伸閱讀:大快活盈利增長2.2% 賀45周年有特別息 全年共派1.42元

香港社會變遷 外出用膳需求增

相比之下,本港商界一直看扁的本港市場,表現則相當不俗。本港商界過往幾年大吹淡風,尤其擔憂最低工資加重企業負擔云云。然而,一份又一份的企業業績,卻狠狠打了這些不斷「唱衰香港」的商界人士的耳光。例如早前被日資丸龜製麵的母公司斥資十億元收購的譚仔雲南米線,其純利估計高達約9,600萬元,回看大快活以至大家樂,本地分店業務表現亦內地分店理想。

此正好反映,香港的內部消費力,特別是飲食業方面,其實並不算差,問題是一心北上「賺人仔」的商界,是否懂得捕捉香港市場的脈膊、照顧本地消費者的需要。例如港人外出用膳開支一直上升,而且增幅顯著。根據統計處2014/15年的五年一度住戶開支調查,每月外出用膳開支平均為4,948元,較2009/10年增加34%。

譚仔一碗米線只賣大約40元,但純利率遠勝同業。﹙資料圖片﹚

做好本業切忌忘本 「衝出香港」更有底氣

這除了因為市民整體收入上升,負擔得外出用膳開支,加上生活更忙碌,沒有時間在家煮食。而且香港蚊型住宅單位增多,廚房小又設備簡單,不方便烹飪,不少市民索性在外吃飯。因此,雖然食材、租金和薪金不斷上升,內地旅客來港增長又放緩,但香港人普遍外出用膳的消費能力與需求也在上升,只是看飲食業是否懂得捕捉當中的機遇而已。

近年不少本港市民對商界的印象轉差,其中一個原因是一些商界人士眼裏只有人民幣,待慢本港顧客,令人覺得他們忘本。但這些年的經驗可見,北上的商機或許更多,但挑戰競爭也更大,未必是每家港資企業都能適應過來,甚至在內地打出一片天。當然,港資企業若有「衝出香港」的雄心,固然是好事,但所謂強扭的瓜不甜、勉強無幸福,先好做本地市場、站穩陣腳,再謀發展大計,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