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觀點】蔡若蓮「見光死」? 誰當教育局副局長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早前,有消息指政府將委任教聯會副主席蔡若蓮出任教育局副局長,然而,隨着社會各界、特別是教育界反對者眾,教育局局長楊潤雄表示,政府在作「更多考慮」後,才會敲定副局長人選,或意味蔡若蓮的任命,有可能「見光死」。教協作為全港最大的教師工會,又曾就任命多番發表意見,不妨推薦合適人選予林鄭月娥考慮。

蔡若蓮盛傳會出任教育局副局長。(資料圖片)

延伸閱讀:【01觀點】蔡若蓮的「原罪」 只因她是建制派

革除制度積弊 副局需具前線經驗

任命蔡若蓮的消息所以惹來爭議,多多少少與她的教聯會建制背景有關,她又曾任具左派背景的福建中學校長,有不少人認為政府讓她晉身高位,是有政治目的,甚至認定她上任後會硬推國民教育。在消息傳出後,一些社會人士隨即發起聯署運動,反對任命。

曾支持推行BCA的小學校長孔偉成亦反對蔡若蓮任教育局副局長。(資料圖片/網上截圖)

然而,單憑個人的政治立場判斷副局長人選是否合適,似乎過於片面。正如《01觀點》一再指出,問責官員理應是有能者居之,政府應「不分顏色」,唯才是用。情況就像前任教育局局長吳克儉的問題,並不在其政治立場,而在其對教育政策不熟悉,又欠缺行政手腕,以致上屋教育局的政策「離地」,屢屢惹起公憤。反之,另一位前任教育局局長孫明揚,雖然不少人覺得他是一個保守的傳統官僚,惟他的行政經驗豐富,任內就擺平了爭拗已久的教學語言問題,也被譽為回歸以來的最佳教育局局長。

更何況,現時社會上的意見,似乎忽視了教育局架構的先天缺陷。在回歸前,有「局署分家」的傳統,教育局方負責政策規劃,署方負責執行,局、署可以結合行政決策與實際需要,作出良性互補,防止政策不切實際。此外,由於教育署官員多由教育界人士出任,故能夠與前線教師建立良好溝通,但在2003年後,政府將局署合併,由是出現了上情不能下達的問題,當年教改的失敗,亦與此有關。

林鄭月娥雖然沒有還原教育局的結構,然而,按其思路,加上吸收了上屆政府的經驗,這屆政府的教育局局長、副局長,理應分別由政務官與有前線教育經驗者出任,以革除過去教育局的積弊,加強與前線教師的溝通,防止政令不行。也許政府就是基於這理念,林鄭月娥委任政務官出身的楊潤雄出任教育局長後,一度傳出考慮任命曾任職教育局及中學校長、前線工作經驗豐富的蔡若蓮出任副局長。如果蔡若蓮因為其政治背景惹來爭議,令她未能出任教育局副局長,其實相當可惜。

延伸閱讀:蔡若蓮傳做教育局副局長惹反彈 楊潤雄親解畫 透露任命有變數

拉倒了蔡若蓮 燙手山芋誰人接?

從表面看來,政府似乎對副局長人選仍然保持開放,誰人來接任副局長這燙手山芋,仍是未知之數。從現時的局面看來,具備政治手腕、前線經驗,又能讓教育界與家長心服口服的,要找尋這樣的合適人選確實有相當難度。而作為香港最大教師組織的教協,不妨向林鄭月娥推薦一些人選,而這些人選不限於教協成員,更理想是沒有太多政治色彩,且在教育界有一定「江湖地位」者,供港府考慮。

葉建源表示,林鄭教育撥款方案吸納教育界建議。(李大煒攝)

代表教協的立法會議員葉建源最近形容,林鄭月娥是「有傾有講、有商有量」的特首,教協大可乘此機會,推薦教育局副局長的人選予政府。與此同時,林鄭月娥既然能夠任命泛民背景的羅致光出任勞福局局長,在考慮教育局副局長人選時,除了要了解教育界與家長的想法,更重要是做到「用人唯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