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議會補選.觀點】「揼石仔」地區工作是贏得區選的不二法門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剛過去的區議會東華區補選由民主黨的伍凱欣勝出,再次證明了民主黨的「細水長流」式的扎實地區工作奏效,是贏得區議會選舉的不二法門,值得其他民主黨派學習。

蔡子強認為,泛民與建制派在東華區,歷屆互有勝負,建制派在東華本就沒有顯著優勢。(鄭子峰攝)

有論者指東華補選由民主黨勝出,皆因近日中央對港加緊「全面管治權」,導致中產選區有反彈;但見同日進行補選的山頂選區,卻由建制派自由黨大勝屬深黃組織「2047香港監察」的錢志健逾千票,足見此說難以成立。事實上,除了2003年區選外,政治議題並非主打。這次民主黨勝選,證明區議會的「單議席單議制」選舉制度更有利溫和派取得勝利。

另一方面,在只有幾千人的選區內,組織社區網絡關係,更顯重要。民主黨的地區工作模式,與建制派在過去度身訂造合適的準候選人,到不同選區進行長達數年的深耕細作原理差不多。當然建制派與民主派資源相差幾何級數,但以民主黨作為民主派第一大黨的資源來說,已較其他民主黨派相對充沛,加上地區工作能否以人為本,候選人本身已差不多決定了選戰的一半。因此,選擇一位合適的候選人進行密集式的地區工作勝於一切。

民主黨過去一直服務東華選區,自八十年代成立區議會制度始,已有民主黨的前身太平山學會、港同盟、匯點等前人在中西區一帶服務居民,並設有與民主黨關係密切的安榮社會服務中心舉辦不同類型的社區服務,服務從未中斷,區議會選舉亦多次由民主黨的候選人勝出,直至2011年才由民建聯的蕭嘉怡擊敗尋求四度連任的何俊麒。但民主黨在何落敗後仍一直繼續該區的服務,鄰近東華的四個選區亦由民主黨議員提供地區服務,跟進地區議題,相對近月才投入地區工作的對手,明顯略勝一籌。

翻查東華選區的地區特徵,區內60歲或以上的長者只佔約兩成,而月入超過10萬元的富裕住戶達16%,四成居民更擁有大學學位或以上,區內全屬私樓;同區工作的居民達四成,是全港首三位同區工作的選區,原址居住的更有近七成人。選區人口特徵對坐擁龐大資源的建制派舉辦「蛇齋餅糭」之類的服務效用相對有限,反而伍凱欣和民主黨過去在中西區一直長時間提供各類法律諮詢、日常樓宇管理、防止大維修圍標等專業服務有較大優勢,加上伍本身在當區成長、全職進行地區工作,比起對手呂錦強強調的小學校長,卻非專職服務社區的形象更佳。

雖說今次東華補選,未必可以反映全港的情況,但對於其他民主黨派,仍不無參考價值。亦有一「洗牌論」的說法,指因民建聯預計該區自己黨員辭職導致補選,計算過勝選機會不穩,因此寧願「放軟手腳」放出該區讓民主派「玩」半屆,之後再可優先搶回該區;反之如果是由今次獨立建制勝出,將永遠失去該區,除非再次讓民主派攻陷云云。但參照是次補選以及過去多次的換屆區選,趨勢上已證明區議員專職化已是大勢所趨,事實上,一向高舉政治大纛的傘後組織近來也開始著重地區工作,正正顯示「街坊保長」的角色在社區漸漸形成。由此觀之,在提供社區服務以外,為居民建立專業、有高論政質素而非一味反對的全職政治人也至關重要,這也許對民主派往後制定區選策略有一定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