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世貿無力阻止貿易爭議 全球合作體制面臨挑戰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為應對中國對美國高達500億貨品徵收報復性關稅,特朗普政府周四(4月5日)亦馬上反擊,研究對1,000億中國貨品徵收額外關稅。儘管中美政府都表示願意談判,但兩國之間的貿易戰在一輪互相反制的關稅政策下繼續升溫。而對一觸即及的貿易戰,不期然會令人想起世界貿易組織(WTO);然而,這個旨於調解紛爭的組織,在此刻實際上卻是無能為力,亦反映了國際合作和全球化已到達瓶頸。

二次大戰前夕美國及全球正經歷經濟大蕭條,到處都是貧困、失業、饑荒、歧視,人們活着都像喪屍。(資料圖片)

關稅所引發的貿易戰影響可大可小。1930年當世界經濟略顯衰退時,美國共和黨人卻信奉保護主義,推動「斯姆特.霍利關稅法」(Smoot-Hawley Tariff Act),向大量貨品徵收極高關稅,並引起其他國家的報復。此舉至今仍被普遍認為深化衰退,是導致30年代經濟大蕭條的一大原因。從結果論,原本想保護的對象沒有得益,美國失業率高峰時達25%,另一方面更催化了德國與日本以侵略手段解決經濟危機,間接導致了二次大戰。

貿易戰對經濟影響可以非常巨大,有歷史為鑑。是故在二戰後,各國為了避免重蹈覆轍,除了成立協調國際合作的聯合國外,亦於1947年簽署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ATT),推動世界自由貿易,避免再挑戰端。而協定於1995年正式成為我們現今熟知的世界經貿組織(WTO)。

雖然「經一事,長一智」,但世貿跟其他國際協定同類有着根本性的毛病:對大國欠缺約束力。面對美國不守協定,世貿即使下了裁決,但美國卻無動於中;即便美國退出世貿,對其影響也是非常有限。世貿的無力,某程度並非它本身的問題,而是政治現實。回顧近代歷史中國際協定的成功與失敗,實在不難發現成功的協定鼓吹各國「民至老死不相往來」,以及國家主權至上觀念;而要求合作的協定則往往以失敗告終。

美國於1929年爆發股災,觸發全球大蕭條,其時美國總統胡佛(Herbert Hoover)上任不足半年。(視覺中國)

歷史上最認為最成功的一項國際承諾是1648年歐洲的《西發里亞和議》。歐洲在經歷了一個多世紀的宗教戰爭後達成了共識,主張互相尊重國家主權,他國不應干涉的精神。條約內容即便早已過時,但「西發里亞」精神卻一直被認為是現代國際秩序的重要條綱。西發里亞精神的成功,很大程度仍建基於「互不干涉,主權至上」這種非合作精神上。

相反,全球合作協定卻面對進退兩難的局面。英國著名政府諷刺節目《部長大人》(Yes Minister)中有一句名言「愈多的成員,就會引起愈多的爭議,使之更無效和無力。」國際協定希望增加影響力,只能不斷尋求更多的成員,但這樣做卻令協定更難達至共識。美國退出《巴黎協定》,英國脫歐、歐洲疑歐風氣急增,以至於最近的中美貿易爭端等近年國際大事都反映了,各國對於一體化與合作的深切不信任。

以貿易為例,近年便出現一個倒退的浪潮。各國不再信賴國際條約,積極建立或維持個別的單邊或多邊貿易協定,拉攏各自同盟形成貿易板塊。美國最近製定一系列關稅政策,都選擇性地給予所謂的「同盟」豁免。中美兩國之間會否發生全面貿易戰爭雖然尚言之尚早,但全球體制面臨挑戰卻是不爭事實。從貿易而到戰略,可預視國際政治未來即將迎接新的局面。集合商貿、軍事、經濟交流於一體的利益板塊很可能將會陸續取代現時全球一體化的合作體制。

不過,巨型板塊的競爭的結果往往是零和,也進一步加大包括戰爭在內各種危機的可能性。合作,尤其是全球化合作無疑才是達到多贏的重要方向。能否突破全球化瓶頸,將是人類未來重要的考驗。

習近平表示,反全球化的呼聲反映了全球化進程之不足。﹙路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