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費用高企 單靠公營醫院可行?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我不是藥神》電影在內地大熱獲好評,其故事講述主角程勇走私印度白血病的仿製藥,掀示了內地醫藥費高漲,一般人難以負責的問題。電影引起廣泛討論,總理李克強日前更回應指抗癌藥乃「救命藥」,應要減價。另一邊廂,立法會議員郭家麒近日建議政府,為將推出的自願醫保設立20%行政費上限。然而,食衞局卻回應無意干預自由市場,期望自願醫保能推動保險市場良性競爭。事實上,政府的醫療政策傾向不介入私人醫療系統。但私人醫療收費高昂,一般市民難以負擔,致使其分流公營醫療系統的功能亦成效不彰。結果令社會被迫過度依賴公營醫療系統,加重其負擔。要改革香港醫療體系問題,政府應該花更多筆墨在私人醫療上,才能更有效改善公營系統負擔過重的問題。

電影《我不是藥神》以喜劇手法,將社會悲哀一面拍出自嘲。(網上圖片)

電影《我不是藥神》反映現代社會對醫藥需求的殷切,而看病是所有人所必需的,政府有責任確保公眾能享有合理的醫療服務。當然,內地與香港的醫療體系不盡相同,難以直接作類別,例如內地政府沒有建立全面的公營醫療體系,依靠社會醫療保險作基本保障;反之,香港已建有公營醫療系統,以非常低廉的價格提供醫療服務予港人。

當然,如果公營醫療系統能滿足大部分的醫療需求,自然是再好不過。但問題是,即使政府不斷提高醫療開支,本年的醫療預算達712億,增長13.3%,公營醫療系統卻仍然不勝負荷,床位不足,專科輪候時間動輒數年。事實上,以現行的稅收規劃,由政府全數包攬市民的醫療開支並不現實。一個合理的私人醫療體系,正好做好分流,減輕公營醫療負擔。

政府推動醫療改革多年,卻甚少着墨於如何有效利用私人醫療體系的分流作用,這無疑是荒廢了其中一個重要的方向。宏觀而言,政府可以更積極地在私人醫療市場訂立規則,盡量令私人醫療院所、醫保收費趨向合理,吸引更多市民。

政府在2010年上一輪醫改研究後,放棄了原有的強制醫療保險方案,改推自願醫保。由於市民普遍對強制收費抗拒,先推出自願方案折衷本也是無可厚非。然而計畫未正式運行,成效已被質疑。本月初立法會秘書處的研究簡報便指計劃不比市面現有醫保吸引多少,難以達到三年內吸引150萬投保者的目標。

延伸閱讀:醫療保險難分流公院壓力 改革必須更全面

郭家麒認為,政府應規管自願醫保行政費。(侯彩琳攝)

郭家麒建議政府為自願醫保設行政費用上限、以及延伸保障至專科門診等,都是令醫保更吸引的方法。不過食物及衛生局回應認為設立這些規則違反自由市場,認為自願醫保可推動市場競爭。然而,尊重自由市場並不等於不可為市場訂立規則,過於拘泥於自由市場,便難以推動改革。政府既推出自願醫保,就當主動設立各種規範,吸引更多市民參與。食衞局指如果要規管醫保,應連醫生的治療費也規管,這也有一定道理。總之,政府實可以在私人醫療市場着墨更多。

例如德國的社會醫療保險,便採用了總額支付制,社會醫保會先與醫療團體議定預期支付額,再依實際使用量調節付款。自願醫保當然未必一定要採用硬性指標規範行政費或是私人醫療院所收費,但亦可以參考德國的協商制度,推動私人醫療改革。關鍵是,政府如能令私人醫療的收費更貼近一般市民的生活水平,自然可吸引更多較有能力的市民轉到私人醫療體系,減輕公營系統的負擔。

《重拾領導力︰香港01社論選集2017/2018》 書展優惠價︰$70 《安得廣廈千萬間︰香港01土地及社會政策倡議》 書展優惠價︰$72

《重拾領導力︰香港01社論選集2017/2018》 書展優惠價︰$70 《安得廣廈千萬間︰香港01土地及社會政策倡議》 書展優惠價︰$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