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社福界給勞福局長的公開信 「追踪一些生活最基本需要」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編按:城,所以盛民。城市規劃,就是在規劃安民的方向。總體規劃指出大方向後,更需具體政策引領資源流向,使總規不致淪為空言。總分之間,不可偏廢。然而,現行規劃程序中,有空談理想之嫌,具體層面欠缺多項關鍵社福施設(以人口為基礎的)標準,資源不足下,弱勢群體難以得到適切保障。社福界今致公開信予勞福局局長羅致光,希望政府重檢規劃標準,以更合乎社會發展所需。《香港01》刊載其全文如下:

給勞福局長的公開信
「追踪一些生活最基本需要」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
香港社會工作者總工會
香港社會工作人員協會
社福界立法會議員邵家臻

相信即使懷緬「每當變幻時」的勞福局局長,或許也都聽過哥哥張國榮唱「一追再追,追踪一些生活最基本需要」。回味這首九十年代的金曲「追」,是懷緬過去我們曾經對於一些生活最基本需要努力地追尋過,也表達社會福利界期望政府為福利服務作長遠規劃的心聲:無論是昨天、今天或明天,為了市民的需要,我們仍然會鍥而不捨地去追尋應有的社福規劃機制。

不論用何種形式,社會福利規劃的精神,在於社會有追求進步的動力,追求對弱勢社群現在和未來的生活有一種合理和基本的承擔。年長的社工爭取多年而不得,年輕的社工承傳著這一種社會使命繼續追尋,其志不應滅。勞福局局長應該為香港有一群關懷弱小、對社會有承擔而不甘於隨波逐流的年輕人而感到慶幸。

過往幾年,政府的確積極回應業界訴求,先後進行『安老服務計劃方案』及開展『康復服務計劃方案』。不過,無論有多少業界和市民的參與,這些計劃方案以單一社群為軸心,只談我們期望可以滿足目標社群的哪些需要,卻沒有談及要滿足這些需要,應在甚麼時候興建甚麼設施、需要興建多少設施,亦沒有提及應在甚麼時候培訓甚麼專業人員、培訓多少專業人員。換言之,這些計劃方案多談願景,少談資源、處所及人力投入。社福界要求的福利規劃,既要訂立願景目標,同時亦要規劃政府未來在資源、處所及人力上的投入,以適時滿足各種需要。以往政府以『白皮書』的方法訂定社會福利服務發展願景及目標,以『五年計劃』的機制規劃資源、處所及人力投放,的確能令政府和社會上各持分者就如何滿足社會服務需要有一個清晰的時間表和路線圖。

規劃文件用甚麼名稱(白皮書/五年計劃)、機制及行政程序「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執行,自當按時代需要調節;在講求民主、參與的今天,社會當然期望規劃程序透明、公開,並確保由下而上的參與,但機制及程序的執行方法、以至其好與壞,跟規劃是否應該制定、是否需要存在,完全沒有任何關係,不應因噎廢食。社福界不是懷緬一個由上而下、缺乏參與時代,那個時代的『白皮書』及『五年計劃』亦並不完美。我們只是追求社會進步,為滿足弱勢社群需要規劃足夠的服務投放資源,眼見在沒有福利規劃的情況,我們對滿足社會需要缺乏清晰的時間表和路線圖,不得不鍥而不捨地追。

近年政府對訂定規劃標準似乎愈來愈不友善。在香港的城市規劃機制中,有一份名為《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的文件,為各種官、民、商用設施設定最基本的標準和準則,預視未來我們如何按社會發展的需要增建各種設施。規劃署卻於2002年及2008年從《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中分別取消長者日間護理中心、長者綜合服務中心、長者活動中心及護理安老院舍設施以人口為基礎的規劃標準。至於殘疾人士宿舍、殘疾人士地區支援中心、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精神病康復者輔助宿舍、展能中心等社福相關設施,現時亦只按所謂地區需求及地區特色等而決定,令這些設施的建立遙遙無期。

看來我們仍然是「一追再追,追踪一些生活最基本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