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推地區文化遊 深水埗文青遊可成旅業救星?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香港的旅遊業欠缺推廣特色的本地文化,一直被外界詬病。有見及此,香港旅遊發展局繼上年推出「舊城中環」項目,今年着力就深水埗的地區文化展開宣傳,對外推廣香港深度遊。這種以地區為本的推廣策略,可謂就本地旅業一直積弱的癥結「對症下藥」。不過,雖然方向正確,政府仍不可忽視地區推廣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恐防以地方文化為招徠,卻弄巧反拙地摧毀本土特色文化。

香港的旅遊業欠缺推廣特色的本地文化,一直被外界詬病。有見及此,香港旅遊發展局繼上年推出「舊城中環」項目,今年着力就深水埗的地區文化展開宣傳,對外推廣香港深度遊。這種以地區為本的推廣策略,可謂就本地旅業一直積弱的癥結「對症下藥」。不過,雖然方向正確,政府仍不可忽視地區推廣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恐防以地方文化為招徠,卻弄巧反拙地摧毀本土特色文化。

旅業的範式轉移?

香港旅遊業欠缺特色,雖一早已成陳腔濫調,但無奈地仍然適用於形容現狀。現行着重消費的旅遊模式,雖然曾在過去為本港的旅業發展帶來光輝歲月,但單一化的「套路」卻令整個產業過度依賴個別類型的客源,無法分散風險至不同市場。近年,在媒體上常見有關內地旅客訪港數字的報道,當有論調指內地旅客不再熱衷來港消費,隨即有人將矛頭歸咎「佔中之錯」。然而,業界、甚至公眾的討論都離不開如何維持過去的成功方程式,未見有積極嘗試去一改固有的因循做法。

 

商經局局長邱騰華表示,深水埗齊集多元化服務、店舖,區內極具人情味。(盧翊銘攝)

由此看來,政府重點透過本地地區文化,嘗試開拓文化深度遊市場,方向絕對正確無誤。政府今年斥資1,200萬元,以「步埗地道」為主題,推廣深水埗的多元、且具特色的地道文化,藉此鼓勵旅客探索傳統旅遊景點外的地點,並且帶動地區經濟。旅發局從「衣、食、住、行」等方面,編寫《深水埗自助遊漫步指南》,推介區內多處特色景點及鋪戶,包括集聚成群的紙紮舖及布料舖、多家米芝蓮推介的食店,以至近年新興的文藝手工小店等。

是次的深水埗的推廣項目及能彰顯香港的地道文化,即比較「貼地」,較過去的「舊城中環」優勝。當局設立四條不同的主題路線,圍繞歷史、美食、地區小店、文化創意等範疇,與過往旅遊模式所至的大型商場截然不同。同時,推廣項目亦包括了流行文化的元素,藉著名電影場面宣傳深水埗區,增加整個文化旅遊推廣的面向。由此可見,當局的確銳意開拓全新的旅遊名勝,以嶄新方法增加本港旅遊業的競爭力。

+5

地區推廣或恐成「米芝蓮之吻」?

雖然計劃原意甚好,但是次計劃仍然不缺隱憂。第一,發展地區旅遊難免對地區店舖造成更大的營運壓力。正如獲得米芝蓮評級的餐廳難逃租金上漲的壓力一樣,旅客的湧入同樣導致地區的舖租上升,最後將當地商舖重新「洗牌」。雖說在市場經濟下,發展基本上必然意味競爭,商業競爭力較弱的店戶遭淘汰實屬難免。但要留意的是,深水埗的地區文化乃是由多元的地區小店所構成,蓬勃的小店生態則由深水埗的低廉租金所誘發。因此,政府必須要密切注意其以地區文化為招徠的旅遊項目,到底會否本末倒置地將其吸引之處連根拔起,反過來影響旅遊吸引力。

其次,深水埗容納旅客的能力將受到重大挑戰。相信不用特別援引數據,讀者應知道深水埗絕非人煙罕至之地。在該區特定地點,例如近鴨寮街、黃金商場一帶等,假日人頭湧湧乃是常事,當中更包括不少旅客。換言之,深水埗早已成為旅遊熱點之一,到底能否容納更多人流,附近的交通配套是否足夠等問題仍然存疑。

旅業發展與地區影響 政府須釋公眾疑慮

平情而論,旅發局開拓有關地區文化的旅遊項目,實屬值得鼓勵。但就有關對當區負面影響的疑慮,當局只簡單回應不會對地區造成重大影響。就此,政府必須向公眾進一步解釋箇中道理。特別是,當局表明地區為本的宣傳項目,在日後將進一步展伸至新界地區,故更有需要清晰地為公眾釋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