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回顧】政局洗牌 泛民主派須重定基調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對於泛民主派而言,2018年是失利的一年。在三月和十一月,泛民主派連續兩次在九龍西區補選失利,不敵建制派候選人,打破了泛民主派的對決必勝神話。
兩場選舉失利後,泛民主派矢言深刻反思,重新上路。惟他們面對的困局,似乎仍未說得清楚。檢討,從何談起?

泛民陣營的困局,基本上有三重成因,互為表裏。

一:普選牌失效

首先,自2014年八三一後,爭取普選之路不通,香港市民產生一股無力感。對他們來說,普選無望,泛民主派即使進入立法會,也不會帶來甚麼貢獻。在甚麼都做不到的情況下,不投票給泛民候選人成為了他們最能夠做的一件事。這是一種懲罰,是一種恨鐵不成鋼情緒表達。

然而,泛民主派在立法會沒甚作為,背後亦有制度原因。香港的憲政秩序以行政主導,立法會的權力相對薄弱,包括議員提案不能涉及公共開支,而且須經分組點票,並不容易通過。若非議席夠多,例如在直選和功能組別中佔大多數,否則,在立法會欠缺實質權力。泛民主派在立法會的作用,多年來都是爭取普選,惟今重啟政改無期,他們自然失去着力支點。

立法會議員的職權本來有限,政治角色偏向議政和展示立場。(資料圖片)

二:缺乏完整論述

這關係到第二重成因,即泛民主派向來不是有機整合的陣營,沒有提供完整的政治論述。正如前述,即使躋身立法會也只是議政,而非執政,香港政黨沒有準備執政的必要,政治論述因而相對薄弱。

加上在比例代表制下,他們多年來只要拉攏小撮選民,爭取特定選票,取得二、三萬票已經有望擠進議會。舉例而言,公民黨的成立之初專攻法律界和專業人士,街工較不關注政治議題,甚至碎片化成多個組織,諸如新民主同盟、香港眾志、熱血公民等。

但一個強而有力的政黨政治,例如英國的工黨和保守黨,他們在政府角色、經濟以至社會政策上,必有完整論述和藍圖。香港政黨政治不興的軟肋,在爭取普選的年代原不明顯,但當泛民主派失去這張皇牌後,頓時變得無險可守、無城可攻。

有別於泛民主派的民主和保皇之分,近年興起的本土派,將政治基調定位身份認同,區分誰是真正為香港的同道中人。支持中國政府的,當然不會是「自己人」,甚至願意與香港政府有商有量、「又傾又砌」的,也未必是同道中人。被這種身份認同政治牽着走的時候,泛民政黨就要在務實和高舉立場之間拉扯,容易失去方寸。

2018年,香港政府擴大封殺面,立法會議員朱凱廸參選鄉郊代表,被選舉主任裁定提名無效。(資料圖片/盧翊銘攝)

三:政府DQ有術

而香港政府不知有意或無意地掌握了DQ之術,成為第三重原因,令泛民內外交困。在比例代表制下,激進泛民向來有政治生存空間,整個陣營的政治光譜相對寬闊。然而,上屆政府和今屆政府不讓「最偏激」的本土派參選,加上前述,比例代表制下香港選民看的是個別政黨或議員立場,而非整個陣營的宏觀論述,令他們的選票未能完全過戶到傳統泛民主派。在這種政治形勢下,他們與建制派的選舉對壘,力量必然打折扣。

若然認同仍然有必要守住立法會,那麼在2018年政治洗牌後,泛民主派必須痛定思痛。他們要有普選牌打不響的準備,切實發展完整的政治論述,進一步整合成強而有力的陣營,亦不至於陷入身份認同政治的內耗,被DQ策略擊潰。若未能把握這次契機重新定位,泛民主派將更加被動及缺乏明確方向,在未來的區議會和立法會選戰,只怕處於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