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擬削直資學校收生優勢 撼動「教育霸權」應有第二步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每年七月初,政府同時公布中一「自行分配學位」與「統一派位」結果,決定小六畢業生升讀哪所中學。教育局早前建議修訂上述機制,最快2020年提早在3月公布「自行分配學位」結果,循此途徑獲取錄的小六生便無須另行申請「統一派位」。消息一出,好些直資學校表明反對──它們原先在收生安排上較具彈性,擔憂如果落實修例,便會失去收生優勢。
我們認為政府的建議可取:一方面可讓申請者預早知悉「自行分配學位」結果,減低學生及家長壓力,另一方面亦可削弱直資學校目前享有的不公平優勢。

根據現行做法,中學派位機制每年一月初展開,設有「自行分配學位」及「統一派位」兩個階段。參與「自行分配學位」的家長,可為子弟申請不多於兩所學校(但不能在短期內知悉結果);他們的子女還須參加「統一派位」,到七月初,教育局才會一併公布「自行分配學位」和「統一派位」結果。

值得留意的是,在參與「自行分配學位」階段時,家長除了可替子女向兩間中學提交申請表,還可申請直資學校(數目不限),變相在選校時有更多選擇;而對直資學校來說,它們可在2月或3月(而非7月)便公布取錄結果,「先發制人」收生。倘若政府決定修訂派位機制,理順直資學校和非直資學校的收生程序,相信可縮窄教育機會不平等的情況。

根據現行政策,不論自行分配,還是統一派位,兩階段的升中派位結果一併在7月初公布。(資料圖片)

必須強調,直資學校目前擁有的優勢,根本不只那麼少。「01觀點」曾指出,這類學校除了收取學費,還可獲得政府資助,「食盡兩家茶禮」。而在過程中,政府的撥款機制太反智,變相鼓勵部分直資學校增加學費,造成「教育貴族化」的情況。

事實上,政府曾嘗試減少直資學校徵收「天價」學費的誘因,具體方法是計算每個學額的成本,假如直資學校的學費不高於這個成本的⅔,便可接受政府全額資助。例如1990年的資助學額成本為10,000元,倘學費不多於6,666元,該校每收一個學生,便可從政府手中獲得10,000元。

問題是,直資計劃在推行之初不受歡迎,當局為吸引更多學校轉為直資,不斷放寬限制,現時的全額資助條件已定為「不多於學額成本的2⅓」。以2018年的情況為例,政府計算的初中資助學額成本為59,349元,在這個情況下,學校即使收取138,481元學費,仍可獲得全額津貼。資助條件如此寬鬆,無疑容許、甚至鼓勵一些直資學校走「高檔路線」。

直資學校「貴族化」,是一個必須正視的問題。(資料圖片)

直資學校在人手規劃、課程設計等方面擁有較大自由度,有助擴闊學生的視野,這點我們並不否認;而這類學校徵收高額學費、以富裕家庭的子弟為主要收生對象,本身亦無可厚非。可是,這並不代表直資學校可享有不公平的收生優勢,更不意味可收取政府的巨額津貼。

嚴格來說,政府建議提早在三月公布「自行分配學位」結果,只是稍為削弱直資學校的收生優勢,但「食盡兩家茶禮」的弊端實際上還是絲毫不動。有見及此,當局必須展現魄力,正視並終結直資學校的「教育霸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