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脫歐鬧劇 「折騰」的完美示範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英國前首相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曾說:「民主是最壞的政府形式,其他被實踐過的政府形式除外。」這句名言後來被視為對民主體制的捍衛。然而,對英國人來說,直接民主,亦即脫歐公投所帶來的煎熬,卻令他們百般滋味在心頭。
對外,英國理應早在3月29日脫離歐盟,可是日子一再延遲,最新「死線」是10月31日;對內,文翠珊(Theresa May)的脫歐協議已遭國會否決了三次,「指示性投票」亦屢屢折戟。顯而易見的是,英國脫歐前景不單未見曙光,反而更加晦暗,政府和國會翻來覆去,依舊無法找到各方接受的方案,完全是折騰。

英國學界、媒體早已列舉並分析各種可能的脫歐模式,唯無論哪一種,都受到懷有特定政治議程的政客操弄,在利益多元的民主體制下,根本難以產生共識。退一萬步,即使某個方案最終被採納,整個國家的精力無可避免被消耗,最終可能得不償失。

多個方案 各有利弊

一直以來,文翠珊希望爭取有協議脫歐,即倫敦和布魯塞爾就英國退出歐盟的方式和具體條款達成協議,屆時英國除了可在邊境、財政和法律等問題上取回自主權,亦可與歐盟保持較少摩擦的雙邊關係。問題是,倘若英國以這種方式脫歐,換來一個與脫歐之前「差不多」的英歐關係,那麼之前為何要耗費精力脫歐,弄得全國空前撕裂?

英國脫歐公投引發的亂局一發不可收拾,英歐關係何去何從,值得關注。(視覺中國)

另一方面,部分主張「硬脫歐」的英國政客認為,假如英國徹底退出歐盟,便可得到真正的獨立,屆時倫敦可與世界各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有關好處足以抵銷脫歐後邊境混亂、資金外流、商品匱乏等損失。然而,倘若英國最終以硬脫歐的方式完場,那麼文翠珊在過往兩、三年多度前往布魯塞爾叩門、換取27國同意給出一份脫歐協議,一切奔波豈非徒勞?

無論是執政保守黨,還是在野工黨都備受壓力。文翠珊早前與工黨黨黨魁郝爾彬(Jeremy Corbyn)磋商後,仍無法達成共識,她警告如果拖延時間太久,將有機會無法脫歐。平情而論,自詡民主政體的英國是不能不執行公投結果的,如果現在打退堂鼓,違背民眾在2016年作出的決定,在政治上肯定是丟臉的。

英國脫歐事關國運,許多當地人希望舉行二次公投,決定國家前途。(視覺中國)

當然,英國國內呼籲舉行二次公投的呼聲還是此起彼落。可是,當局若真的這樣做,那就是在折騰了三年後返回原點,還為公投模式和民主制度留下很大創傷。更何況,二次公投不見得可以有效解決英國目前的政治僵局──勢力不小的脫歐派肯定會窮追猛打,質疑政府「為何不遵守第一次公投結果」。

不負責任的公投

前首相卡梅倫(David Cameron)一個自作聰明、不負責任的決定,令實踐了民主政治數百年的英國,陷入無法抽身的政治泥淖。在整個脫歐過程中,政府和國會不斷角力,社會的正反輿論互相攻訐,各方雖一再試圖以各種政制程序解決問題,卻依舊無法妥協,遑論達成共識,這不是折騰,又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