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犯條例】六九遊行劉兆佳歸咎外部勢力 火上加油是何道理?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林鄭月娥一石擊起千重浪的《逃犯條例》修訂,在周日(6月9日)擊起了數十萬人的怒吼。不論是民陣的103萬人數字,抑或是警方高峯期有24萬人的數字,皆顯示其民間熾熱的反對聲音。遊行未完,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的劉兆佳已急不及待衝出來撥火,稱遊行人數與外部勢力積極介入有關。

劉兆佳認為,有關數字多少已不重要,又指中央日後會更加警惕,例如在中美角力下,外部勢力與本港反對派會否聯合將香港變成危害國家安全的地方,其稱今次修例再不是香港內部事務,已涉及國際與國家層面、國家聲譽、特區政府管治威信、甚至日後的廿三條立法工作,若要求中央及特區政府退讓,擱置有關修訂,機會是微乎其微。若今次通過修例後,沒有甚麼事情發生,社會情緒會逐步平伏。

民陣昨發起遊行反對《逃犯條例》修訂,大會稱有103萬市民參加。警方則稱高峰期有24萬人參與,引起社會關注。(資料圖片/林若勤攝)

其實這位董建華時代的「國師」、2003年時擔任中央政策組首席顧問的劉兆佳,在七一前夕的名言,指估計只有三萬人上街而貽笑大方。他當時更稱他不詫異,亦不憂慮遊行對政府管治權威的影響。他又認為市民對政府整個處理沙士的手法大體覺得不錯,下半年政府民望會回升,因為經濟可望好轉。結果2003年七一大遊行有超過50萬人,令政府大跌眼鏡,北京亦大為震動。錯判形勢亦令中央對董建華失去信心,也有指事件令董建華最終要腳痛下台。

現在劉兆佳不甘寂寞,再度口舌招尤,實在是誤判形勢的一大錯。沒錯西方政府對此次《逃犯條例》修訂上高調發聲,外國商會、歐盟領事又分別發表聲明及外交照會,的確令事件在國際上廣為關注。而李柱銘等民主派領袖出外訪游說,亦把香港扯進了中美貿易、科技戰的敏感位置,成為了中美角力的磨心,事實上也可能令中央更為警惕,對其撤回《修例草案》的目的反或幫了倒忙。

然而劉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首先,政府無緣無故,僅因一樁台灣發生的情殺案,而急欲強推《逃犯條例》修訂,已惹起公眾猜疑。加上本地商界、法律界、人權組織先後提出強烈憂慮,市民亦一直看在眼裏。政府舉行短短幾個星期諮詢、又繞過法案委員會直上大會,千方百計非要在七月前通過的行徑,亦令人強烈不安。縱使《逃犯條例》修訂原意為好,政府如此霸王硬上弓,而引起市民不滿。外國壓力最多只是錦上添花,實不能以之一蓋事件演化至今天局面之全貌。

身為中央政策組首席顧問的劉兆佳錯估2003年「七一遊行」示威人數為三萬人,令人咋舌。

單以外部勢力便解釋數十萬人上街反《逃犯條例》之原因,正正是重蹈2003年的覆轍。劉兆佳卻這般以偏蓋全,甚至稱該繼續硬上馬,將對北京研判香港形勢、制定對港政策、促使港人早日「人心回歸」大大不利。十六年前劉兆佳輕佻傲慢的言論,不知激怒了多少人上街;其預估只有三萬人上街的誤判,也間接促使董建華政府陷入泥沼、民建聯在該年的區議會選舉大敗。今天劉公又再胡說八道,完全是對平息事件毫無幫助。

劉兆佳的餿主意,早在九七前已看得清楚。其當年為壓制民主派在選舉中無堅不摧的人氣,向臨時立法會建議引進只利小黨,不利大黨,鼓勵分拆名單,激化內鬥的黑爾最大餘額法比例代表制,分化民主黨。結果民主黨江河日下,民主派越加分裂,得益的卻是越來越激進的小黨派及獨立議員,甚至滋生了港獨勢力進入立法會,迫使中央出手釋法取消其議員資格,引起香港政局動盪。立法會中黨派林立,特首在當中求票艱難,結果要假中聯辦之手箍票,也落得了西環干政之污名,政府威信掃地,劉公在自作聰明時,又可有預計得到?

其實劉兆佳在學院之時,出版過不少經典的本地社會學研究鉅著,也算得上是學術界的翹楚,然而其棄學從政後,迷信於治國之術卻無惠民之德,難怪多年來撞板連連,不僅把香港政局弄得一潭死水,也令京港關係跌至冰點。與其講多錯多,劉公倒不如沉默是金吧。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