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譽講一國兩制 看漏了什麼?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上周四(5日),國際三大信用評級機構之一的惠譽(Fitch)發表報告,指鑑於香港近日政局及與內地政經連繫日益增加,將香港長期外幣發行人違約評級(Long-term IDR)由「AA+」下調至「AA」,並定展望為「負面」。這是惠譽自1995年以來首次下調香港評級,無疑產生了一定震撼,特首林鄭月娥及財政司司長陳茂波相繼回應,表示不同意惠譽下調評級的準則。評級機構客觀性早已廣受質疑,惠譽對香港評級當然也不是金科玉律,尤其是其對中港關係的部分,更反映它對「一國兩制」只作片面理解。

像惠譽一類的國際信用評級制度對國際金融市場運作自有其用處,但這些評級公司都是私人企業,其所定之評級是否夾帶私利,難免令人產生疑慮,以惠譽為例,其80%的股權便掌握在美國出版巨頭Hearst Corporation手上(2014年前為約50%)。它們過去多次「睇錯市」,也使本身的信用大打折扣。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時,穆迪就在一天之內將韓國主權評級由A1急降11等。而在2007年環球金融海嘯前夕,三大評級機構都給予美國次按最高信用評級,被視為製造危機的幫兇。這些評級落差巨大,已非一兩級的調整問題,而是評級制度本身存在極大的漏洞。

當然,反修例風波帶來社會不穩定,以及一連串的暴力活動,無疑影響了投資者對香港的信心。惠譽基於這個有目共睹的事實,下調香港信用評級,也不讓人意外。今日(10日)惠譽中國內地及董事兼首席分析師Andrew Fennell在記者會中便稱,雖然政府回應了示威者部分訴求,但未能使社會恢復平靜,香港的國際聲譽亦可能持續受損。不過他亦強調,「AA」評級仍「十分高」,而本港公共財政儲備及管理仍相當穩健。

特首林鄭月娥明言,不認同惠譽降級決定。(新華社)

更為值得留意的,反倒是惠譽將香港未來展望調為「負面」。惠譽報告中稱預期「一國兩制」將不會動搖,但香港與內地在經濟、金融、以及社會政治方面的連繫愈來愈多,意味香港將進一步融入內地的管治體系,面臨挑戰。長遠而言,香港與中國內地的信用評級的差距長遠而言將收窄。中國現時評級為A+,展望為穩定,按此推論,惠譽是在暗示將來可能進一步下調香港評級。

然而,這種見解顯然有偏差。惠譽一邊稱不認為「一國兩制」會動搖,一邊指出與內地的密切關係會令香港面臨更大挑戰,這種說法看似「一國兩制」與「中港關係」對立,難免令人覺得其先入為主。事實上,香港作為獨立經濟體運行已久,但與內地維持緊密經濟與金融聯繫也非獨近年之事,而隨着中國市場不斷開放,香港作為內地與世界接觸的窗戶,可謂長期受惠,它們在過往不影響香港的信用評級,何以現在反倒成為一種給予負面評價的理由?在社會政治方面,今日(10日)惠譽舉行的記者會中,Andrew Fennell又再解釋指港澳辦及內地官媒多番評論香港事務,是其下調評級的理由。然而,港澳辦以至於官媒的評論都一直在一國兩制的範圍內,亦從來沒有干涉香港自治的內容,為何卻成為下調評級的理由?

惠譽對香港經濟前景的判斷,惹來爭議。(視覺中國)

平情而論,香港與內地的關係密切,互相支持,這是無可撼動的現實。隨着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一帶一路等國家政策推行,香港未來與內地的關係只會有增無減。但是關係密切,並不代表香港與內地實行相同的經濟制度,這亦是「一國兩制」的其中一個好處。事實上,自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各國與中國的經濟金融關係都日趨密切,難度每個國家的評級應該因此而受「負評」?惠譽把中港關係日趨緊密視為一個潛在負面因素,卻不考慮香港正因自身在經濟與金融制度具備獨特地位,故在中國推行經濟金融開放戰略時擁有優勢,說明它其實並不真正「一國兩制」的意義。

當然,惠譽有關「一國兩制」的擔憂,亦在某程度上反映了外界對香港的觀感,值得香港為政者所反思。上周四下調評級後,包括特首林鄭月娥及財政司司長陳茂波等政府高官立即表態反對。然而,他們又是否有認真檢討過,自回歸以來,香港自身是否真正發揮了「一國兩制」所賦予的優勢,還是只懂得「食老本」?市民有目共睹的是,政府多年來只貪圖諸如「自由行」等政策帶來的「即食」經濟優惠,未能全盤思考如何在「一國兩制」中最大地發揮香港獨特地位。與國家發展藍圖結合是香港未來發展的重要機遇,但港府亦需清晰地找到香港「獨特」的定位並好好發揮,才能帶來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