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建聯應「揭竿起義」 改變「妹仔」命運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建制派大黨民建聯周三(9月11日)高調在報章刊登廣告,「強烈要求政府引用《收回土地條例》大量興建公營房屋」。住屋困局可謂香港各種社會問題的癥結,政黨出謀獻策推動政府改革,本是好事,然而民建聯的倡議並未換來掌聲,而是伴隨着強烈的非議。這不禁令人追問,為何這個香港最大黨難以取信於民?

民建聯提出收地主張,外界第一反應是它「自摑嘴巴」。該黨即晚澄清今年初已支持政府「以過去行之有效的措施」引用《收回土地條例》覓地建屋。為何倡議善政卻不討好,民建聯該好好反思。事實上,它過去的社會政策取向模糊,市民無法知道它的真正想法,簡單說,政府政策就是民建聯的政策,因而被人笑言是政府的「妹仔」。社會共識如此,沒什麼好爭辯。去年「土地大辯論」期間,特首林鄭月娥聲言動用條例收地會引來司法覆核,民建聯立法會議員劉國勳、陳克勤便曾公開反對收地。

經濟結構問題有目共睹

不過話說回頭,這一次社會衝突徹底改變了香港政治,當大家還困在迷霧中,如果民建聯「知錯能改」,為什麼大家不給它一次機會?其實,經過這一場動盪,連政府都要徹底改變,民建聯早一些「揭竿起義」又有什麼不好?也許可以趁機改變自己的「妹仔」宿命。

這一次社會衝突由修訂《逃犯條例》引起,為什麼房屋和土地供應近期卻成為輿論焦點,原因就在於大家都已意識到反修例只是導線,真正的怨氣和怒氣源於長時期扭曲的社會政策。既然大家有共識要徹底改變,民建聯早一些有所覺悟並講出來,值得鼓勵。上周港澳辦記者會與《新華社》均指出深層次結構問題是香港衝突的癥結,說明本來毋須為香港內部施政操心的中央政府亦意識到香港的深層次問題所在,民建聯既是香港立法會第一大黨,它的覺悟就更為寶貴。

有人懷疑民建聯是為了保障11月區議會選舉的政情,無法不暫時覺悟;亦有人認為,民建聯的立場根本不可能逾越政府政策,既然政府是既得利益的「保護傘」,民建聯又如何「起飛腳」,現時的「覺悟」只是時勢所逼,之後就會歸隊。如果這些批評屬實,民建聯的覺悟確實就毫無意義,甚至是在製造下一次更龐大的社會衝擊。然而,香港的問題已如此嚴重,我們何不疑中留情,既然民建聯願意為改革出力,何不寄希望於它是真的覺悟,甚至藉此逼迫它做更多實事,同時持續推動社會整體的真正覺悟?

民建聯9月11日於報章刊登頭版廣告,要求政府引用《收回土地條例》,廣建公屋,但隱藏其支持公私合營的真正立場。(民建聯facebook圖片)

得中央支持 是優點也是缺點

民建聯作為香港第一大黨有幾個原因,首先是它高度認同中央政府的治港綱領,獲得中央政府支持作為反饋。香港主流民意認同「一國」,中央的肯定使得民建聯得到不少市民的支持,成為建制中的主要政治力量。其次,民建聯不少民意代表工作頗為努力,雖然在政策倡議和改革上作為不大,但幫助不少市民解決了具體問題,在社區獲得認同。一些人揶揄民建聯依靠「蛇齋餅粽」攏絡人心,但大家同時該問的是,難道街坊就如此愚蠢,看不清誰是幫助他們解決問題嗎?特別是泛民主派,如果他們真的相信單靠「蛇齋餅粽」就能獲得選票,那立足於選舉的民主制度或許並不值得他們如此支持。最後,不可否認的是,泛民主派未有提供很好的替代選擇,也是民建聯獲得支持的原因。泛民政黨近年接連在選舉敗陣,最近兩次立法會直選議席補選更是皆由建制派獲勝,泛民主派應該好好反思,為何由長勝將軍淪為敗軍之將。

然而,民建聯的優點亦是它的缺點。在民粹氣氛如此濃烈的當下,得到中央支持可能是民建聯的「票房毒藥」,民建聯曾經給予政府的無底線支持,亦會影響它的選情。目前輿論普遍預測民建聯在11月的區議會選舉中形勢惡劣,甚至可能大敗。然而,過去三個月香港經歷的變化令人始料不及,誰又能擔保未來兩個月會不會有同樣的劇烈變化?這就是政治的微妙所在。

政治一日都嫌多,區議會選舉仍充滿未知數,更實在的問題是,香港社會重視選舉,但如果連主要政黨的質素也強差人意,又如何能寄望它們真正解決社會問題?民建聯的問題毋須再贅言,泛民政黨一直以來又何嘗不是缺乏改革意識,漠視實實在在的民生問題,只會囿於意識形態、高喊空洞的政治口號,跟隨自己同溫層的輿論走向而起舞?相比之下,打着旗號服務於商界利益的自由黨,也許可說是異數,至少很少見到它違背商界的利益。

回到民建聯身上,它需要反躬自省,為何貴為立法會第一大黨卻大而不強。我們認為一大關鍵因素就是它甘當政治附庸,缺乏腰骨。香港政治其實一直在走彎路,泛民主派之所以迷失,是因為錯誤認識自己與中央政府的關係,錯誤理解在推動民主自由理念之外,為什麼不能夠更好促進香港與內地的融合及社會的公平正義,以及在「一國兩制」原則下,該如何管理好尊重中央「全面管治權」和維護香港高度自治之間的關係。民建聯對這些問題理應有清晰認識,但其實也不知道如何從對中央的政治忠誠與對香港的政治承擔之間尋找共通點。

民建聯仍然錯誤地支持公私合營

民建聯必須反思自己的社會角色,經過這一次社會衝突之後,它強調的跨階層政黨定位已經成為自己存亡的一大挑戰。就以這次的土地倡議為例,民建聯認為公私合營依然是解決土地問題的手段,沒有認識到政府公營房屋政策與發展商擁有土地之間的結構衝突。發展商支持公私合營是因為合作的主動權依然是在發展商,政府根本無法調整土地供應格局,發展商可以通過各種手段提升自己與政府的談判籌碼。解決問題的唯一方法是政府實際掌握所有土地供應,強勢發展公營房屋,擴大私營住宅土地供應,調整土地政策支持產業發展。事實上,發展商手上擁有的並非住房用地,而是農地,這些土地必須通過政府轉換土地性質才能成為可開發用地。既然如此,為什麼政府不直接收購農地,包括發展商手上的農地,由政府管理土地供應,根據市民需要和產業發展有序釋放?當農地完成規劃,基礎設施完備之後,適合作為私人發展的土地可以通過招標或其他形式重新投放於市場。

其實,民建聯相信既得利益可以是跨階層的,或者認為這種結構不會阻礙各個階層之間的利益分配,這種假設本身就是一種錯誤。民建聯在立法會中跟隨政府的要求投票,由於政府不會觸動既得利益,民建聯又照做,自然就成為既得利益群體的「妹仔」。只有當民建聯選擇作為市民的「夥伴」,共同努力打破既得利益結構,它的「妹仔命」才會發生改變。民建聯有的是「蛇齋餅粽」,亦與政府的關係密切,只要這些資源是用來為市民服務,又有什麼問題?相反,若行事仍糾纏於政治手段和選舉策略,終會被市民揭穿。民建聯應該重返初衷,反思自己的角色,認真探討香港當前面對怎樣的政治及社會轉型,需要怎麼樣的「最大黨」,民建聯做什麼才能擔此重任,在政策上為香港帶來願景及藍圖。

中央政府為民建聯提供支持實屬無可厚非,但如果民建聯因而變得「疏懶」,也是民建聯自己的錯:任何人和政黨若自身缺乏能力及主見,只會陷入依靠外力的困境,遲早失去政治價值。要突破這種惡性循環,民建聯必須「自力更生」,真正做一個獨立的政黨,服務好市民,維護香港的公平正義,用實力來回報中央政府的支持,與香港政府「平起平坐」。任何政黨若能真正為民請命,提出改善民生及根治社會問題之道,便能得到選民支援,政府和商界必然配合,就算心有不甘。真正的政黨應該是領導風向,而非看風使舵,只知尾隨於外力。

香港的困局錯綜複雜,有經濟結構成因,也有政治失效的問題。當中,政黨有其責任,無可推搪。當香港的主要政黨能夠不再作政治附庸,與社會聯結,政府及中聯辦等建制力量方能透過他們掌握社會脈搏,真正認識香港問題,避免再次犯上今次完全脫離民情的世紀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