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如何面對零利率危機?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上周,美國聯儲局宣布今年第二次減息,雖然主席鮑威爾稱未預視短期會再出現大規模減息,但觀乎包括中、歐世界各地的央行這數月都基本上跟隨美國減息,毫無疑問,全球又再重新進入減息周期。2008年金融海嘯過後,零利率甚至負利率成為了解救經濟的靈丹妙藥。而隨着近十數年的金融及經濟發展,低息率已趨常態化,這雖然令金融與世界經濟避過毀滅性的衝擊,但也意味着世界面臨下一輪經濟危機能出的招愈來愈少。以金融業為支柱的香港,亦是時候反省。

零利率危機

聯儲局在過去一年對其利率政策作出了180度的完美轉身。去年同時期鮑威爾尚指加息周期尚末完結;至美股於第四季經歷了接近熊市的股災後,鮑威爾不得已表示聯儲會靜觀經濟變化、不急於加息;觀察近半年後,隨着美國經濟數據顯示經濟放緩,加上貿易戰愈趨升溫,聯儲局終於開始於7月減息。

特朗普過去多番質疑息率政策,引致有人討論總統的言論對理應獨立的聯儲局政策有多大影響。不過,以現時的情況而言,這種爭論似乎無關痛癢。聯儲局的目標是維持美國經濟擴張,為達此目的,不論是減息、擴大負債表、或是「量寬」(QE)亦在所不惜。隨着全球經濟因中美貿易戰等威脅正急速轉向,無論特朗普是否「出口術」也好,聯儲局也會被經濟和股市「挾持」減息。

息率重要,因為現代社福、退休、醫療等各種基金,均以投資回報支撐,先進地區投資金融市場的參與率很高;金融市場不只關乎資本家或者投機者的利益,實際上也與普羅大眾息息相關。一旦全球金融市場再度崩潰,很有可能產生連鎖反應,對各種民生福利造成影響。亦正因如此,美聯儲千方百計地支持股市和經濟,試圖拖長這個被稱為「美股最長牛市」的「盛世」。

美聯儲降息雖然仍有刺激作用,但是依靠降息來保持經濟增長是不可持續的。(Reuters)

這理念本身固然沒有什麼問題,但「凡遇下行風險便減息或QE」無可避免地會令利益長期走向低水平。以聯邦基金利率為例,從1980年以來,每個下降周期都會形成新的低利率常態,但在擴張期利率爬升卻總不能回復到過去的峰值。利率不但「一浪比一浪低」,而且為了復甦更必須長期將利率維持於極低水平。在2008年金融風暴前,利率尚能回升到5%,但之後卻有近8年處於0利率狀態。即便2016年以後開始重新加息,回升到2.5%已「見頂」。長期在低利率政策「養育」的美國及全球經濟,對於2.5%已叫苦連天,恐怕將來亦不可能突破此水平。

周一(23日)著名「大淡友」、加拿大投資企業Gluskin Sheff首席經濟學家David Rosenberg接受CNBC訪問時,便警告即使聯儲減息至0,衰退都將來臨。事實上,無論股市和經濟最終是否「終需一爆」,隨着利率趨低,聯儲以至世界央行對應下一次可能的經濟衰退或股市崩解能出的招數也就愈來愈少。可以想像,下一輪經濟衰退中,0利率甚至負利率的持續時間將會更長,甚至可能常態化。屆時,是否還有下一輪刺激措施可以挽救世界經濟?

聯儲局利率歷史數據。(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香港要如何自處?

我們都知道,金融業在香港舉足輕重。按政府統計處資料,2017年「金融服務」和「貿易與物流」分別佔香港GDP的18.9%和21.5%,而且金融業的比重正有上升趨勢,貿易物流則明顯正於下行趨勢。可以說,金融業是現時香港經濟支柱中的支柱。全球金融市場正面臨的風險必然對香港構成前所未有的風險。

上次金融海嘯時,香港金融業GDP便2007由約3246.2億港元(佔香港總GDP20.1%)大跌至2008年的2864.5億(總GDP17.1%),一直至2009年更進一步下跌至2688億,兩年間總共下跌近12%。適逢本地地產、旅業零售等行業因近其修例風波而遭受重創,假如金融業又再步入寒冬,對香港而言可謂雪上加霜。世界經濟衰退與否雖然並非香港可以處理的問題,但香港亦不能坐以待斃。

正所謂「打鐵還需自身硬」,面對全球金融不能逆轉的問題,香港應當思考在什麼領域是不可取代。以現時世界重心發展方向而言,香港既無不可取代的戰略資源,便必須發展出更完善的產業結構以應對將來。例如以高科技領域為例,內地近年發展正盡全力將深圳發展成高科技中心;香港雖然有一定基礎,然而政策未有大力培養,從1998年董建華提出數碼港計劃至今,香港的高科技發展已略見滯後。香港應該當機立斷,一方面政府亦應大刀闊斧地進行社會改革,一方面亦應把握好大灣區發展機遇,推行產業改革,為應對未來的經濟挑戰作好準備。

香港仍為全球金融中心排名中的三哥,為亞洲城市中得分及排名最高。(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