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民主需要警惕的教訓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這次台灣大選,「守護自由民主」可謂民進黨的主調。寶島歷兩蔣統治及美麗島事件,1980年代解嚴後實現民主化,今人當然須守護得來不易之民主政治。但問題是,怎樣才是守護民主。

蔡英文在選前推出的「大聲說話」宣傳影片,處處可見香港的影子,引申出守護台灣自由民主之寓意。不少人告誡台灣,香港修例風波「示範」了「一國兩制」之失敗,台灣人因而不應該給國民黨投下一票。這說法簡化甚至扭曲了修例風波的複雜原貌,無視政制、管治能力、經濟結構等多方面因素。

台灣誠然須參考他人之經驗,但與其問道於香港,論及自由民主之守護,其更應該借鏡於英美。2016年英國人公投脫歐、美國人選出「狂人」總統特朗普,一時之間自由民主、民主憲政之死甚囂塵上。在2018年「九合一」選舉中當選高雄市長的韓國瑜,此番挑戰總統寶座,同樣打出特朗普風格的民粹牌,以通俗、反建制的形象擄獲人心。

表徵:韓國瑜的民粹政治

要從英美汲取教訓,第一個教訓便是警惕民粹政治。近年分析民粹主義之代表作、美國政治學者穆勒(Jan-Werner Muller)撰寫的《What is Populism》,指出民粹政客的最重要特徵為自封民意的真正代表者,劃出敵我分明的戰線。事實上,民粹政治之教訓亦已進入台灣評論界的視野,例如穆勒之書2018年中譯出版,台灣部份時事評論以此來分析「韓國瑜現象」。台灣文化評論人張鐵志在〈2020:一場過去與未來的戰爭〉一文,便指出韓國瑜「塑造敵人,強化我群認同」等。

但若以為看懂了韓國瑜的操弄,便讀懂了民粹政治,那便過於天真。除了韓國瑜自視為人民的真正代表,台灣又有多少人標籤「韓粉」為盲目、不理性、落後、守舊、反動?又以2018年公投為例,民法婚姻只限一男一女、國中小不推行同志教育等議案獲得通過,與台灣近年自由、進步的氣象相悖。在不少自由派眼中,這是阻止台灣「進步」的「反動」,想「回到過去」。今次大選前數天,蔡英文亦在社交平台上說,「好像有一股力量,要把台灣往後拉。我們想要進步,這股力量卻想要擁抱保守」。這種線性的歷史進步觀,標籤不同價值為「過去」與「未來」,不也是在用另一種方式否定社會另外一半人口,及他們所重視的價值和理念?支持自由價值、進步理念的是台灣人,但價值觀保守的,也是台灣人。沒有任何一人能聲稱唯獨自己所代表的,才是真正的台灣。

蔡英文口中的台灣是「進步」和「不想回到過去」,卻難言反映所有台灣人的心聲。(REUTERS/Ann Wang)

底蘊:民粹政客為甚麼獲支持

辨認民粹政客不困難,但英美的經驗說明,民粹政客的支持者作何想,方為重要。「發大財」看似是一句空洞而可笑的政治口號,折射出的卻是台灣人切切實實的需要。民進黨入主總統府和立法院,首度「全面執政」。然而,蔡英文上台後的表現令人失望,關鍵的經濟民生卻提振乏力。台灣的經濟數字看似不俗,「23k」卻仍是台灣人擺脫不了的月薪水平。「九合一」選舉中,民進黨於台灣中南部「票倉」大敗,已是警號。總統府資政吳澧培、前資政彭明敏、長老教會牧師高俊明及中研院前院長李遠哲更曾發公開信,謂「台灣人民已對蔡英文您投下不信任票,也給民進黨丟出震撼彈」,促其不要競逐連任。今仗總統大選,蔡英文主打捍衛中華民國主權、全面廢除核能發電等,經濟政綱仍然乏善可陳。其在去年6月前,民調一直落後於韓國瑜,甚有輸掉選舉之勢。她靠香港反修例風波而選情逆轉,但仍然只是消極地向韓國瑜說「不」,而非勾勒全面的管治藍圖。

蔡英文在政治議題的能力,沒有人會質疑。但民主社會不只有政治議題。即便英國首相約翰遜力主脫歐,在上個月的大選亦花不少筆墨在公營醫療等範疇。一方面,在民主政治中政黨提供整全的政策論述,涵蓋經濟政策、社會福利等,扮演不可或缺之角色,以便在執政時能推動良好管治及公平分配社會資源。另一方面,政治議題往往無分配可言,身份認同政治更容易形成對立,要麼支持,要麼反對,不像經濟資源般中間有妥協之餘地,結果便可能步英美之後塵,社會內耗於對立之中,不斷爭拗於支持或反對特朗普、支持或後對脫歐。

上世紀末,美國政治學家亨廷頓提出「二次政黨輪替」理論,即在新興民主政治中,若兩個政黨均曾落敗並接受選舉結果,此民主政治便為得到鞏固。以此為標準,2008年大選民進黨不敵於馬英九領導之國民黨,實現第二次政黨輪替,此後台灣民主可謂已得鞏固。今年之台灣大選,不少聲音呼籲守護得來不易之自由民主,某程度上反映民主政治之隱憂繁多,修正了「民主等如選舉」此般簡化的想像。只是,台灣人要真正看懂,其民主政治面對的真正挑戰,遠不只是「芒果乾」(亡國感)。蔡英文選前兩天向支持者高呼,「選後不管輸贏,大家都要張開雙手擁抱他們(韓粉)」,算是給出了正確的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