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退休金改革現出路 馬克龍政府再上一課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法國全國運輸業大罷工長達六周多。總理菲利普(Edouard Philippe)上周六(11日)致函工會,提出妥協方案,稱不會如期上調領取全額退休金的年齡,望能解決爭議,還民眾正常生活。
從法國的財政結構而言,任何有遠見的政府,亦須為下一代解決債台高築的現況。但工人抗拒退休金改革亦乃人之常情,菲利普願意妥協,爭取與各大工會和解,有助其社會繼續向前。

法國全國逾45萬人1月9日上街示威反對改革退休制度。(AP)

法國政府的改革方案原本包括將全額退休金的領取資格在2027年由62歲提高至64歲。菲利普向工會發信,表示為了展示對社會的信任,願意撤回此措施。惟各大工會得悉後反應不一,如發動大罷工的法國總工會(CGT)批評,妥協方案僅是旨於「讓部分工會同意全面改革」的「煙霧彈」,呼籲1月16日發起大型示威。工人民主聯盟(CFDT)和自主工聯(UNSA)等立場較溫和的工會則歡迎菲利普的提案,表示會重返談判桌。隨罷工規模緩和,法鐵(SNCF)相信交通服務將改善。

改革必須 難在如何平衡

觀乎法國現行的退休金制度,其財政壓力之大,改革是必須做之事,挑戰是如何落實才能平衡各方利益。現時,該國的公共退休金開支為OECD成會國中位列第三(約佔GDP14%),遠高於德國(10%)和OECD的平均值(8%),僅次於意大利(16%)和希臘(17%)。而這沉重的財政擔子,一方面是因其退休金豐厚,使退休人士平均可領取稅前收入的61%,金額遠高於德國的38%;另一方面則是因公營的退休金種類至少有42種,即是基本上不同行業就有相應的制度,行政程序多而繁複,效率亦惹人詬病。

據一個養老金委員會預測,如果當局在2025年前不採取改革措施,屆時這制度將會錄得逾170億歐元赤字(約佔GDP0.7%)。故菲利普在信函中稱,若4月底前仍未能與工會達成共識,政府未來將以法令形式強推改革,間接迫使工會在提高退休供款或提高退休年齡二選其一。因此,法國總工會強硬、拒絕妥協的立場,不但在公共財政的現實上有欠全盤考慮,同時亦有機會使民意逆轉,難言成理。

法國人的有趣立場

有趣的是,法國民眾在退休金改革和大罷工兩個表面對立的議題上立場暖昧。一方面,上月的民調顯示,該國有75%的受訪者認為改革有其必要;另一方面,即使大罷工已持續逾30天,且為大眾造成長時間的出行不便和社會亂象,同情或支持大罷工的比率迄今仍有49%,僅略低於上月中的54%。

這種表面上看似矛盾的現象,或許應連上馬克龍兩年多的施政一併討論。以中間派自居的馬克龍在2017年上任後,雖說其施政重心是要激活積弱多年的經濟,惟早前大刀闊斧的改革,如修訂勞動法、將國家鐵路引入市場元素,以及引爆「黃背心運動」的燃油稅上調,無一不是使社會佔多數的基層民眾首當其衝。尤有甚之,當基層民眾成為犧牲品之時,這位「富人總統」卻以傾重商界的政策,如削減富人稅和引進單一稅率的資本利得稅,來重振經濟。可是,在全球化年代、貧富差距愈見嚴重時,這種「肥上瘦下」、有違經濟分配公義的政策不僅效果成疑,連帶政治觀感上也會開罪基層選民,故這點或可用以解釋為何大多民眾一方面認同改革退休金的必要性,但同時又對罷工運動抱有支持或同情的暖昧立場。

在魚與熊掌不能兼得的現實下,不論是安坐於愛麗舍宮的馬克龍或是走上街頭的工人,兩者亦須在博弈中找出折衷方案,方能避免社會陷入空轉狀態。一如「黃背心運動」的發展歷程,法國當局沒有死守權威和無謂的面子,願意放下身段聆聽民意,總算是踏出化解僵局的正確方向。若然馬克龍欲要避免「黃背心運動」和運輸業大罷工不斷輪迴,終歸還要反思民眾對其施政不滿的根源。而當皮球傳到工人時,工會領袖同須務實回應,作良性互動,否則不但會使局面膠着,同時亦會使民心漸見背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