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不為北極圈留下淨土?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北極圈因極端氣候,難以成為人類理想的棲息地。但隨着全球暖化,北極圈的經濟活動愈見頻繁,更成各國在地緣政治上必爭之地。可是,發展北極圈的代價不因科技進步而減少,一如俄羅斯位於西伯利亞的發電廠在5月下旬的發生漏油事故後,其清理工作不但仍嚴重受阻,更已污染周遭350平方公里土地,且有兩萬噸柴油滲進河流,造成生態災難。若然各國不藉此反思發展北極圈的必要性,透支大自然的禍害將報應在下一代身上。

據BBC報道,位於俄羅斯北極圈城市諾里爾斯克(Norilsk)一所發電廠,在上周五(5月29日)因油缸受損,發生嚴重漏油事故,多達2萬噸柴油漏入北極圈的河流。儘管總統普京周三(3日)宣布當地進入緊急狀態,並下令調查事故起因,質問地方官員和油公司主席為何延遲通布。但由於該處基建不足且天氣惡劣,皆使清理工作難上加難。

俄羅斯垂涎資源

在油價暴跌下,莫斯科續以高昂的成本,開採北極圈的天然資源看似有違常理,但北極圈對其是超出短期成本計算的戰略目標。自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及翌年烏克蘭武裝衝突後,俄羅斯的能源出口便因歐美制裁而逐步萎縮,迫使這能源出口大國須改變市場定位,開拓亞太區市場來為對沖政治風險。如俄羅斯天燃氣企業Yamal LNG正借助中國資金之力,開發一個有200多個井口、天然氣蘊藏量達9260億立方米的氣田,並欲出口其中約86%的產能至亞太地區。

不過天然資源只是大國競爭的一環,俄羅斯在北極圈的活動愈見活躍,背後亦有拓展航道的考慮。俄羅斯與北極圈接壤的海岸線長達2,200至2,900海里,但由於北面長年處於冰封,使其對出的北海航道(Northern Sea Route)每年只有三到五個月開通,同時亦非每種商船也能適用。然而,若按照當下北極圈冰川的融化速度,相信數十年後北海航道將如蘇伊士運河般全年無休,並可大大縮減歐亞大陸的航海距離和時間。換句話,莫斯科不但可藉打通北極圈航道,拉近與出口市場的距離,更可在該航道和領海存有爭議時,奪佔先機。

多國虎視眈眈

在北極理事會中,不只是俄羅斯,各國也對這片潛力甚豐的沃土虎視眈眈,但開發這片石果僅存的淨土,亦未必符合各國的長遠利益。去年有研究報告指出,北極圈的平均溫度已創下1900年有記錄以來第二高,而水位上漲亦破壞原有的大自然的食物鏈,使北極熊等極地動物陷入生存危機。

更嚴重的是,由經濟活動誘發的全球暖化並不會止於北極圈。隨着氣溫上升令冰山融化,被冰封多年的凍土解凍後,其固存的二氧化碳將重新釋放至大氣,加劇氣候變化速度。更甚是,凍土融化本身就像自我強化的循環,將導致更多的凍土永久融化,反過來再加快氣候變化的步伐。另外,據美國地質調查局估計,極地冰川和永久凍土中的汞(水銀)共有165.6萬噸,是陸地、海洋和大氣總和的兩倍,惟大量汞摻進已解凍的濕地後,將會進入食物鏈,破壞野生動植物、捕魚業和人類的生態循環。既然我們早知開發北極圈將帶來無可挽救、且無法估算的破壞,我們又為何要讓下一代承受這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