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ron Man現實版】90後研發機械手 中風患者戴後可拎水杯按電話

撰文:柯詠敏
出版:更新:

張晧程戴上機械手套,然後開啟平板電腦上的應用程式。當他稍稍抖動了一下前臂,機械手隨即帶動著手掌閉合起來——這儼如英雄電影「鐵甲奇俠」的裝備,就是張晧程跟拍檔何思傑花了兩年多的時間研發的中風復康手套。
按衛生署2017年及統計處2015年的報告,香港每年約有超過 2.5 萬人中風,而45,000位中風康復者患有不同程度的身體和認知功能缺損。然而,中風後的3 至6個月為康復黃金期,但張晧程發現普遍醫院只能提供1至2個月的療程。 「香港的醫療復康設備真的很落後,有中風的病人在醫院只能多留兩個月做復康,其餘的時間只讓他們在社區『自生自滅』。」

張晧程的叔叔因中風無法回復正常生活,讓他覺得要把握中風的黃金復康時間。(柯詠敏攝)

約三年前,張晧程於中大工商管理畢業後,加入了一間從事社企顧問公司擔任義務顧問,繼而遇上了現在的拍檔何思傑。「他當時已有初步概念,我聽到之後隨即想起我的叔叔。」

張晧程的叔叔於十多年前因中風導致右邊身體癱瘓,經多年物理治療後,現在能夠慢慢走路,但已經失去工作能力,只能於庇護工場工作。「看到叔叔這樣令我感受很深,如果當初他得到有效的治療,或者不會變成這樣。」張晧程說。

現時機械手的外形似玩具,張晧程說以往本地大學曾研發大型的金屬機械臂,價錢難以負擔外,金屬外形更令人卻步。(柯詠敏攝)
張晧程認為機械手最初的模樣不大討好,就邀請設計師重新設計外形。(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把握復康黃金期

早於兩年前,拍檔何思傑已有復康手套的雛型,但金屬線及零件通通外露,外形十分冰冷。張晧程遂邀請本地設計師重新包裝,經過約三次的試驗後,就變成現在的模樣——藍白色的外形如同小孩玩具。張晧程笑說:「因為做復康的大多是長者,如果外形太多金屬的話,他們會不放心。」

中風復康手套有共有三個配置——一雙機械手套,感應手帶及應用程式。患者穿上手套及感應器後,治療人員會按應用程式設定的不同動作進行訓練,如拿起水杯、文件夾或按電話,感應器檢測到肌肉的活動後,機械手套則會替患者完成整個動作。「我們會按患者的肌肉情況調節感應度,因為大部分患者的肌肉並非完全不能活動,當他輕微抖動的時候,手套便能完成動作。」

整套復康儀器共有三個配置:一雙機械手套、感應器及應用程式。(柯詠敏攝)

張晧程解釋,當人中風後,腦部部份控制身體肌肉的細胞死亡,導致身體難於活動,但可透過訓練腦部其他細胞,來取代已壊死的細胞。有位中風患者左手不能伸展,經過三個月利用手套治療後,左手的手指已能自行開合,這教張晧程十分鼓舞。「這個個案是(康復得)最快的,我相信關鍵是時間——因為中風後首3至6個月是康復的黃金期,但往往醫院因人手不足而縮短復康治療的時間,有些患者回家後沒有得到適切的醫治。」

願望:成為「貼地 Iron Man 」

利用機械手臂協助復康並非新鮮事。張晧程稱,以往有大學成功研發同樣幫助復康的機械手臂,但售價高達三十多萬,體積亦十分龐大,當時只有三間非牟利團體及醫院應用。「當時那個發明不能落地,得三間機構應用,有幾多患者受惠呢?」

現時,復康手套成本大約五百至六百萬,主要是用作於研發部份,而售價約八至九萬。張晧程稱,現時有20多間院舍對復康手套有興趣,長遠希望能做到借用服務,以及研發身體不同部分的復康儀器,讓更多患者受惠。「Iron Man 有一幕:當主角按一個鍵,整個身體變成鐵甲,我想將來的產品就是這樣。」張晧程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