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竹餘波】石排灣現垃圾潮 義工發起活動延續社區自救熱潮

撰文:廖俊升
出版:更新:

超強颱風「山竹」九月襲港,至今仍未能清理遺禍,其中南丫島遭強風大肆破壞,大量海洋垃圾湧至岸邊。現時南丫島石排灣凈灘充斥垃圾,鄰近的深灣更是香港唯一已知的綠海龜產卵繁殖地,令一眾保育人士擔心。當區保育團體發起清潔海洋活動,務求保護南丫島生態環境,期望喚起公眾關注環境,而非只有一股一時興起的「社區自救」熱潮。

風王「山竹」對本港造成廣泛破壞,更令南丫島東澳石排灣凈灘出現前所未見的「垃圾潮」,鄰近深灣更是香港唯一已知的綠海龜產卵繁殖地,教一眾保育者擔憂。南丫島保育組織「南丫部落」呼籲市民在本周六上午8時到凈灘清理垃圾,南區環保組織「染南-不是垃圾站」及「明愛香港仔社區中心」亦同時舉辦了相關活動,務求讓更多人關注。

南丫島保育組織呼籲市民在本周六(24日)上午8時20分到模達灣碼頭集合,一同前往石排灣淨灘清理海洋垃圾(受訪者提供)

生態教育及資源中心保育經理、「南丫部落」義工隊長Stanley接受《香港01》訪問時表示,山竹後南丫島石排灣海邊的垃圾問題更見嚴重,以往該處的海洋垃圾只會到潮水線的高位,但颱風把大樹吹塌,強風和潮水合力將垃圾推到更高位置,甚至直湧山邊。

南丫島石排灣淨灘垃圾湧至山邊(受訪者提供)
現場垃圾堆積如山(受訪者提供)

Stanley形容「山竹」來襲「有好彩有唔好彩」,幸運地,颱風將潛藏於水底二、三十年的金屬蓋膠樽送回岸上,義工可以盡快將垃圾清走,以免再次流入海中令海洋生物遭殃;可是垃圾湧至岸上,也影響了陸上生物,例如有蟹在發泡膠上生活,更有廢物碎得像沙一樣,吸入人體同樣有害,變成「唔污染海就污染環境」。

「南丫部落」在五年前已開始清理海洋垃圾,而針對「山竹」遺害,他們也進行了五次清理活動。「山竹」後掀起一股自發修復社區的熱潮,惟兩個月後熱潮漸退,社區仍未得以恢復。然而,Stanley並不擔心自發熱潮散退所造成的影響,他相信就算只得一個人也可以去做,同時也希望各團體能積極呼籲市民進行自發保育活動。Stanley指是次活動亦屬於自發性質,有意的市民可以在當日早上到碼頭集合,不須事先報名。他又坦言,南丫島並非風災的唯一「受害者」,若要清理塔門的垃圾或需動用過千人,因此要靠各方努力才能將社區恢復原貌。

海洋垃圾湧岸,影響陸上生態(受訪者提供)

南區組織「染南-不是垃圾站」亦會參與清理活動,「染南」發起人阿茵表示,該處本身都有海洋垃圾問題,義工亦有一直處理,但山竹過後垃圾明顯增多,甚至充斥了一大遍發泡膠和膠粒,問題比之前更嚴重。她續指,山竹後各區市民自發清理活動主要針對塌樹,而是次活動主要是清理海洋垃圾,淨灘的位置又較偏遠和深入,因此或較少人關注,可能不會有早前「一窩蜂」參與的情況出現。她指「染南」方面有11人報名參加,她認為參與人數理想。

義工在岸邊拾起大量發泡膠(受訪者提供)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海洋保育經理楊松頴表示,山竹後有大量垃圾被沖進海洋,石排灣也是受影響地區之一,當中塑膠垃圾無法自行分解,對海洋生物構成健康威脅。他又引述調查指,六至八成的海洋垃圾是塑膠廢物,包括膠袋和即棄餐具等日常用品。他認為清潔海洋是一種補救方法,但問題的根源是日常生活製造過多垃圾,因此呼籲大家由日常生活開始,放棄即棄文化,例如是透過業界和市民合作推動自備餐具,而政府也可透過立法監管生產者責任,從而減少造成廢物,解決海洋垃圾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