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盃擴軍後 獨特魅力不會減

撰文:運動公社
出版:更新:

國際足協議會一致決定在2026年起,將世界盃決賽週的參賽隊伍數目由32隊增至48隊。
一如所料,大部分球迷似乎都不同意是次決定。水準差異、球賽沉悶大概是反對的最主要理據。看來,球迷會因此減少對世界盃的興趣。
如果是這樣,國際足協豈不是在「倒自己米」?如果各地球迷減少對世界盃的關注,國際足協內部的文件又為何會大膽估計改制後世界盃相關收入會增加兩成?

國際足協議會一致決定在2026年起,將世界盃決賽週的參賽隊伍數目由32隊增至48隊。圖為德國隊奪得2014年世界盃冠軍的場面。(Getty Images)

文:李峻嶸@運動公社

記得2002年世界盃嗎?當時香港沒有甚麼所謂「蝗蟲」和「港燦」之間的對立矛盾。當中國隊首度晉身世界盃決賽週時,不是大量平日不看足球和不關心世界盃的人穿起「中國加油」的T恤招搖過市嗎?這就是民族主義的魔力。世界盃的吸引力,不只是因為它是足球界的殿堂(而且嚴格來說,足球精英的殿堂已是歐洲冠軍聯賽),而是因為那張民族主義牌可以挑動起那些非球迷的情緒。多了十六個席位,就多了十六個國家的國民被捲入世界盃熱潮當中。所以,就算忠實球迷覺得世界盃因此貶值而興趣減少(其實賽事踏入十六強後你會不追看嗎?),對國際足協而言,擴軍也是一個穩賺不賠的決定。而不設法增加利潤,各大國際足協會員(各國足總)又怎能夠獲分配更多撥款?再加上擴軍一定可增加自己球隊的出線機會,投票時無人反對擴軍實在是意料之中。

世界盃擴軍要考慮的另一原則,正是各大洲份的機會公平(opportunity equity)。歐洲國家在世界盃獲得的分配名額比其他洲份更多:歐洲足協有54個成員國,有14個世界盃決賽週名額;非洲足協有56個成員國,卻只有5個席位;亞洲足協有47個席位,卻只有4個席位。雖說目前歐洲足球在商業影響力均領先以上洲份,但是各洲份之間的技術水平正在不斷收窄,即如中北美洲的哥斯達黎加亦在2014世界盃有出色的表現(壓倒英格蘭和意大利出線十六強,面對該屆季軍荷蘭更不落下風)。國際足協何不開放更多機會,讓其他洲份國家都可以參與這項盛事、促進足球運動的交流?

擴軍當然是政治和經濟上的決定。反對者喜歡以缺少運動上的理由(sporting reason)來質疑。但到底怎樣才是合理的sporting reason?是只有精英才能參與嗎?如前所說,世界盃早已不是精英殿堂。如果真的要搞國家隊的精英賽,或許洲際國家盃會更接近?還是世界盃不但不應擴軍而是應該裁軍,讓南美四強同歐洲四強爭奪冠軍?民族主義盛宴固然十分保守反動,但無可否認的是,在擴大各洲份參與的前提下決出世界最強,可能才是世界盃最值得推崇的一面。在網球壇,大滿貫之所以享負盛名,不但是因為它們的獨特歷史。由128名球手中脫穎而出贏得單打冠軍的賽制,也是大滿貫的特質之一。對!大滿貫中首星期賽事可能難以引起廣泛關注。但首三輪賽事種籽如何被爆冷淘汰,有甚麼不知名球手令高手瀕臨出局邊緣,也是追看大滿貫賽事的樂趣。而這樂趣是僅得八大好手參加的年終賽永遠沒有的。

沒錯!以後晉身世界盃決賽週的含金量會少了。外圍賽可能會沒有那麼刺激甚至多少不少例行公事。決賽週分組賽也難免會出現比往年多的懸殊賽果。我們可能無法再能背誦出不同分組的各支球隊名字。但世界盃仍然是獨一無二的世界盃。九年後,它還是值得球迷們引頸以待的盛事。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