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Q風波.博評】民主陣營要高築牆,廣積糧,鬥長命!

撰文:張秀賢
出版:更新:

在去年「DQ案」後,雖然悲觀,已作了最壞的打算,但我仍然懷有一絲的希望,認為法庭仍會有點公平公正的裁決。怎知道,最後結果還是這樣,香港人根本不應落得這樣的田地。

觀乎區官的判詞,通篇都提到「客觀」,仿佛提到很多次「客觀」,就會令判決變得客觀。表面上是法官的看法,實際上全篇將釋法內容發揮得淋漓盡致。宣誓儀式於10月舉行,人大釋法於11月才出現,引用釋法內容處理是次司法覆核,其實猶如「用明朝的劍斬清朝的官」,扭轉時空,扭曲是非。民選結果,絕不容任何國家機器竄改。

繼上星期四劉曉波先生被政權所殺後,星期五就收到來自高等法院的噩耗。不要忘記,這次其實不只四名議員被DQ,而是六位民選代議士被排除於議會之外,以及數名立法會參選人因確認書之事而無法成正式候選人。議會之路,顯然愈來愈艱難,難以再達成過往的政治目標,但不代表我們要全力棄守議會。此時此刻,更要用盡議會的空間,強化和推動建制內外的戰線。

香港現時最需要的,是在野派的團結,以及一個清晰的全面抗爭論述。現時林鄭政府所擺出來的姿態,就是推動「大和解」,要修補社會裂痕,撥亂反正。然而,今次DQ之事,大家還會對林鄭政權有甚麼不切實際的幻想嗎?在議會以外,其實我們更需要推動全方位的社會抗爭,在建制以外不同戰線推動變革,如在專業界別的團體,又或是屋邨的立案法團,都要致力搶下陣地,不單是集中力量於政治運動。

華叔曾經有一名句,「高築牆,廣積糧」。(懷念司徒華先生Facebook Page圖片)

經歷過數年連綿不斷的政治運動,動員力由高峰走向低谷,即使憤怒再多,現實就是,很難再靠動員推動政治運動的發展。同時,今次事件反映到,只要政治打壓出現,一切經濟脈絡亦會中斷。例如,四名議員的辦事處員工馬上面臨失業的困境,同時眾志和社民連兩個政黨依靠議會資源生存,在DQ過後也面臨非常大的財政問題。因此,如需推動實質的政治轉變,除了發動群眾運動外,更需要裝備好一切。如有朋友就提到,在司法戰線上,要裝備訴訟方面的專家團隊,隨時應付突發的司法程序;在經濟戰線上,要建立一個可持續的經濟「系統」,作長期的經濟支援,如利用民間經費,建立不同企業,從事不同的經濟活動,爭取更多經濟資源。這類資源在平日提供一定程度的經濟支援,甚至可以提供短暫職位予有需要的朋友。這些民間可達的社會全面抗爭,其實正正是當下出路。

另外,縱使建制內道路多崎嶇,議員也不能輕易言退。但作為選民,我絕對要求你們要在議會花多點功夫氣力,努力在每個議題上進行各項可行的抗爭,如到齊會議,投齊每一張票,以至努力地監察政府每一項政策和議案(其實這也是議員也有之責),必要時齊心「拉布」,拉倒不應通過之議案。同時,非建制派不論是建制內,又或是建制外,都應該共同制定綱領,並且在綱領之下設立跨黨派的戰略同盟,在這段議會議員真空的情況下,訂定議會內外的策略,以及處理資源、宣傳等不同範疇的事務,協調彼此的合作。自從DQ案開始,議會就不會再如常,用盡一切辦法抗爭,善用位置所帶來的議會資源,放下政見之間的分歧,槍口共同對外,才是對民主派支持者最好的交代。

在臨立會建立以後,華叔曾經有一名句,「高築牆,廣積糧」。在議會路線失利後,我們都不應放棄,更應累積實力,鬥長命。在建制戰線好,非建制戰線都好,也要做足鬥長命的準備功夫。羅馬不是一天就能建成,在這個風高浪急的年頭,整個民主陣營也再沒有虛耗和分裂的本錢。希望大家可以一起振作,持守信念,守住香港還有的核心價值和抗爭空間。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