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腿之傑——戳腳

撰文:武備志編輯團隊
出版:更新:

戳腳(粵音同「卓」),北方著名拳術之一,尤以腿法最為人稱道,有「北腿之傑」的美譽。傳說戳腳門創自《水滸傳》裡的「打虎英雄」武松,他在二十九回《醉打蔣門神》中使出的「玉環步」、「鴛鴦腳」,就被認為是戳腳武藝的雛形。故此,部分人亦會把戳腳門稱為「水滸門」。

當然,這個故事欠缺史實證據,當是後人偽托民間傳說而成。按現時資料顯示,戳腳武術出自清代嘉慶年間的拳師馮克善。他因事被判死刑,被囚於京城的死牢之中。就在行刑前一晚,他用腳踢開牢房的木柱,成功越獄。馮克善後來將一些鍛煉腿功的技巧傳到河北肅寧,開創了戳腳門一脈。

戳腳,全名為「九番御步鴛鴦勾掛連環懸空戳腳」。由於整套拳共有文、武兩種趟子,各有九路拳式,故曰「九番」。至於「御步」及「鴛鴦勾掛」,則是指戳腳裡的兩種典型腿法,即轉身後踢和勾踢。這類腿法許多時都要左右互換使出,發力腳多數懸起,所以就有「鴛鴦」和「懸空」之意:

(戳腳九趟示範)

 

雖然戳腳門的技法以高腳居多,但基本功卻是由低腳開始。他們會在地上推放磚塊,或插入木樁,讓習者以低撐的方式逐日鍛煉,直至能一口氣擊碎目標為止。這種踢法除了可以鍛煉腳力外,亦能幫助習者掌握好近距離的踢法,如丁、點、踹等傳統低腿技法:

(戳腳門的踢擊訓練,屬於基本功範疇)

 

此外,為了給雙腿制造有利機會,戳腳門並沒有放棄上三路的鍛煉,戳腳拳諺上便有云:「上肢不到,手腳何益」。所以在文趟子的套路中,亦可以見到很多不同的手法,包括推、提、纏、展等。用法大底是以雙手封截對方來勢後,再近距離施以腿擊,高低視情況而定。這種以拳法替雙腿開路的打法,在潭腿體系裡亦能覓得蹤影:

(內地制作的潭腿記錄片,內容提到了潭腿門先輩與武僧交換羅漢拳法的故事,以及羅漢拳法在潭腿中的特殊位置)

 

北方接連發展出擅長腿法的武術流派,並非巧合,地緣政治可能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以戳腳盛行的東北為例,該地居民和士兵長年與金人等北方民族作戰,自然會發展出各種迎合戰場需要的武技。金人體格魁梧,又善摔跤,近身作戰對漢人來說並無優勢。因此在拳腳搏擊方面,漢人必須時刻保持距離,腳法佔的比重便隨之增多。

當然,這只是北方武術發展的的其中一個推論,還有很多細節尚待考證。不過從戳腳門身上,確實可以尋到很多歷史與戰爭遺留下來的痕迹,例如近就有人認為,戳腳的真正祖師為太平軍將領趙益燦。

看來戳腳門的故事,遠不止於拳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