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問題.博評】填平船灣淡水湖?建造大型人工島更有效

撰文:李兆波
出版:更新:

政府成立了土地供應小組,期望集各方的智慧來尋找適合作發展的土地,畢竟無論是商業的、居住的、作教學的、停車場的用地,都供不應求。

政府給予小組文件內,有26項土地的來源,而根據《香港 2030+》的綜合土地需求及供應分析摘要,土地的總需求是4,800公頃,約是九龍的面積,預測的土地供應是3,600公頃,仍欠1,200公頃,還有那個土地供應的預測存在不少變數。

港大學者建議把船灣淡水湖填平來作發展,此項建議的動作相當大,影響深遠,相信不容易取得共識,但我欣賞建議的前瞻性及膽量,令我回想60年代時建造的船灣淡水湖,要把位於船灣沿岸的六條鄉村浸沒在水中,大家現時仍可以在新娘潭附近找到涌尾及涌背的名字。

有研究報告建議將船灣淡水湖填平以興建住宅,引發不少爭議。(水務署網頁)

我在數年前曾建議在香港南部對開的水域填海,那為什麼不在香港的範圍內填海,一如東大嶼都會,這不是不可以,而是規模有限,也要經過嚴格的環境評估,局部發展大嶼山,一直是政府的計劃,同樣也是規模有限,想當年在90年代初計劃及發展新機場,同樣有前瞻性及膽量,它的面積比「舊九龍」(界限街以南)還要大;同時也包括了在九龍即現時的奧海城、九龍站及香港站一帶填海,大大解決了當時土地不足的問題。

以此為例子,要更長遠地解決香港土地不足的問題,一定要大刀闊斧,假如在香港南面填海,建造一個人工島,面積如九龍般大小,這便可以至少在未來20年解決香港在各方面土地不足的問題。以現時的技術,建造橋樑、鐵路來連接此人工島相信不是問題。當然,那裡是內地的領土,而且海床較深,在法律上可以參考橫琴的安排,而在技術上也要作出詳細的研究。

廣東省橫琴地區。(視覺中國)

我以機場第三跑道的填海成本為藍本,三跑的填海面積是650公頃,填海的成本約是600億元,即每公頃的成本是1.08億元,假如在香港的南面建造一個如九龍半島那麼大,47平方公里即4,700公頃的人工島,成本約是5,076億元,當然,正確的成本要工程師估算,也視乎人工的成本,而且也要加上連接的橋樑、鐵路的建築費用,這6,000至7,000億元的成本是可以收回來的。

那把船灣淡水湖填平的建議,可以建造30萬個650呎的住宅單位,船灣淡水湖的面積約1,250公頃,以樓面呎價4,000元來估算,假如把呎價用於人工島,可建約110萬個單位,收回的地價成本介乎20,000至30,000億元之間,因此建築成本不是一個問題。

計劃的最大問題應該是環評,但由於這人工島的位置是香港以外,要得到中央政府的祝福,環評的反而是接駁的橋樑,這計劃可以保留船灣淡水湖以及其大自然的環境。當年興建機場時以至香港迪士尼,無不是採用填海的方法。在興建機場時,港英政府明白在香港收地帶來的麻煩,從前興建船灣淡水湖以至萬宜水庫時,也同樣遇上搬遷的問題,但政府安排了搬遷計劃,如把六條鄉村的村民搬遷到大埔墟陸鄉里,至今在那裡可以找到一些與村民有關的事情如村公所。

當年興建機場時以至香港迪士尼,無不是採用填海的方法。(視覺中國)

由於人工島的面積夠大,可以相當長遠地解決土地供應不足的問題。參考了香港國際機場的填海,它帶來香港最少20年的繁榮,直至最近才出現要再填海才可以滿足未來的需求,而迪士尼樂園的填海也為香港的旅遊業帶來繁榮。有了大面積的土地,才可以令香港有更持續、更暢順的發展,否則只會重複花時間在政治角力中,而這些政治的成本相當昂貴,也令香港賠上了發展的速度以及社會和諧。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