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夢.來稿】我的親身經歷:奉勸想自資出版的人三思而行

撰文:投稿
出版:更新:

文:鄧潔雯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對於熱愛寫作的人來說,這一種信念缺少了一小片,也未必有力量走到彼岸,更遑論能有幸聽到山谷中一回一來的迴響。

畸型的香港事事以金錢掛帥,看好金融房產前景,便生產多一批投資顧問,看好酒店旅遊蓬勃之時,又會細心栽培酒店從業員。都市發展風頭走到那裡,便衍生了那個行業的專才。諷刺的是,香港人每天都要「睇字」,卻由始至終沒有幾多個人,會鼓勵別人成為作家,又或者是,根本沒有人敢做一位全職作家。

到底是香港缺乏了培養作家的土壤,還是香港讀者群首先閹割了一群躍躍欲試、大有潛質成為優秀作家的新一代。

在香港地,做全職作家是會餓死的。

寫一個故事從零到有,經歷了幾多孤獨的時空,大起大落的情緒,也得力抗靈感生活的油盡燈枯。寫得出好故事好作品的人,大有人在,但仍總得找到願意冒險出版的出版社。否則,一篇篇完成創作後老是儲存在電腦檔案裡,只是植物文,談不上是有生命的創作。單靠作者一腔熱血,努力堅持,也是枉然,也總有乾涸枯萎的一天。無畏無懼的創作精神,也不能就這樣的被消磨掉。

我是個沒甚名氣的業餘作者,在過去十年出版了三本故事小說及短篇文集,在文字創作界中十年三本也不算少。三本書作,也曾經在各大小書局發售。可惜這種出版,除了圓了一個平凡人的作家夢以外,在創作領域裡,其實說穿了也留不下一點價值。

首先,無論創作怎樣談得上優秀用心也好,寂寂無名的年輕作家,部分仍會選擇一種極其不爽的方法出版,像我一樣,自資出版。從我的經驗來看,三本書作先後交給不同的出版社出版,在整個過程中,作者鮮會感受到出版社會為了多賣一本書,盡力推廣得用心一點,也許我想多了。有板有眼的出版流程圖、經驗老到的審編排版、到作者一腔心血付印成書。

自資出版最大的委屈,是作者滿心喜悅之時,同時亦看到出版社預視到極低銷售情況,而不自覺流露的冷漠和冷待。(視覺中國)

自資出版最大的委屈,是作者滿心喜悅之時,同時亦看到出版社預視到極低銷售情況,而不自覺流露的冷漠和冷待。反正,自資出版無論是五百本或一千本,金額也得以萬計。蚊型出版社的老闆也得搵食呀,錢也老早收妥了,然後無論銷售量如何,作者仍得和出版社以售價四六或五五分賬。作者自然會想,為什麼自資完了還要對分?這種付出努力和成本後,仍不能較為對等地分享收穫,真相會嚇怕不少自資出版的作者。

至於寂寂無名的作者如我,其創作的公開銷售叫人「一殻眼淚」,由一本到百多本不等。試想想,印五百本或一千本為基本數量,只售出一本,餘下那四百九十九本,總要找個地方安置。土地問題,住劏房公屋的作者怎處理?放到出版社倉中等發霉是常識,放到廢紙回收箱是內疚的環保概念。最叫人百感交雜的,是這三本書,也是曾經放到新書推介架上去的真材實料,可惜仍是得不到讀者的青睞,去真金白銀的買下來細心閱讀。

筆者的三本著作,也是曾經放到新書推介架上去的真材實料。(作者提供)

文字創作無路可逃,出版社自求多福,整個文字創作領域萎糜不振,一邊廂讀者對之落得個「都唔知咩水」的表情,一邊廂作者對不識貨或不肯識貨者視為始作俑者。書賣不出了還得嘮嘮叨叨,最後還是走上送書一途,把家中餘下的倉底貨像送禮一樣送出來,還不知人家是不是真的看了。

記著,不識貨者仍是會補充說:「咩嘢?唔使搵食呀?邊得閒睇書?」

最後,又再餘下一批美其名是熱情未卻,實則是心有不甘的作者,像小狗一樣追逐著問題源頭,以為源頭是來自己的尾巴。技不如人,學藝未精,甚至自慚形穢之時,人們光是嘴巴上鼓勵從事創作,什麼什麼離開安舒區發揮以外的可能性。這種全城口惠而實不至的態度,又將會活活淹埋幾多本來一顆雄心的寫作人,到了憤憤不平見到本地文字界乏善足陳、青黃不接之時,將之口誅筆伐者也許是同一批人。

捫心自問,香港尋常百家,作為讀者的一群,又怎樣自行了斷文字創作,使之成為一池死水,也總不能只倚賴作家們無窮無盡的寫作熱誠,浪漫化的留一口氣,點一盞燈,寫作,便有起死回生的一天。

(本文為投稿,稿件可電郵至iwanttovoice@hk01.com;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