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壯士.影評來稿】不具性格的離地殺手

撰文:投稿
出版:更新:

文:馮浩恩

同是大美國主義的戰爭片;同是十二名軍人;同是敵後死戰,1967年的經典電影《十二金剛》(Dirty dozen,荷里活的、非王晶那套)與2018年的《十二壯士》(12 Strong)相比,兩者展示完全不同的形象。前者人性與正義尚算俱備;後者只有國家利益而沒有自己性格。

事實上,兩片同是根據同名小說改篇,亦具史實背景支持。《十二金剛》講述是1944年登陸諾曼第後針對納粹高層的行刺;而《十二壯士》描寫是2001年911後在阿富汗反阿爾蓋達的戰鬥。

槍林彈雨、炮火連連、血流成河加諸一兩名打不死的英雄好漢就是美國戰爭片之固有模式。《十二金剛》英文戲名有「Dirty」一字,即他們是出身不正確、可犧牲的炮灰。而歷史記載是這些犯法的美國大兵,被憲兵扣留在對岸英倫的軍事監獄,領導層左思右想橫豎要花人力物力去管理這些叛逆不羈的麻煩友,不如用在dirty work上更化算。

型仔雷神Chris Hemsworth親自上陣,角色當然要亦文亦武、風趣幽默勇敢機智愛國愛家愛部下更是集於一身。(《十二壯士》(12 strong)劇照)
+13

【編按:以下內容或含劇透,逃生門在此。】

二次大戰的戲路基本上都很清晰,盟軍與納粹的場上較量就是正邪對決。然而,《十二金剛》那支東歪西倒的隊伍穿上不三不四的制服,連行個軍禮都是沒神沒氣,配合起來倒像英雄聯盟的低智版。卻看得出影片向制度及集體發出的厭惡之聲,言下之意是反權威的、要個人自主的,而與《十二壯士》內裝備齊全的「綠扁帽」部隊相對比,簡直是反高潮所在。這些二戰的老古董的被描寫成思想狹隘、以己為先,性格衝動又自大,才不理會希特拉、解放法國等偉論,但偏偏十惡不赦表面卻隱藏戰士的高尚情操。當然這樣的設定自然令觀眾的代入感更高。

另一方面,那12名夜潛阿富汗的「綠扁帽」特種部隊就離地得要命,拿著911現場的殘骸去報仇,尋找地方軍閥聯手對抗阿爾蓋達恐怖分子。特種部隊配上精銳武器是理所當然,但他們自己都說基本上未騎過馬,數天之後騎術突然勁過蒙古騎兵,更可以在馬背上百發百中。除軍事外,「綠扁帽」對地域政治也認識清楚,連北方聯盟內軍閥「三頭馬車」的也瞭如指掌,一副以大局為重的口吻去分析時局,令人懷疑他們退役後可以教國際關係。可能是忠於史實吧,《十二金剛》結果死傷慘重;《十二壯士》則是絲毫無損的戰爭機械人回家作結。

這又難怪,型仔雷神Chris Hemsworth親自上陣,角色當然要亦文亦武、風趣幽默勇敢機智愛國愛家愛部下更是集於一身。反觀《十二金剛》內的老牌演員如Lee Marvin、 Telly Savalas等都是二戰老兵,演活了將士應有的反叛人性。即使另有《絕地孤軍》(Lone survivor)等美軍在阿富汗的戰鬥片,但仍不及《坦克大決戰》(Battle of the Bulge)或《奪橋遺恨》(A bridge too far)等來得好看及有張力,荷理活的戰爭片一直是美國其中一項引以為傲的軟實力,或者真的是新不如舊吧。

(本文為投稿,稿件可電郵至iwanttovoice@hk01.com;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