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潔淨迷思】每天洗澡成習慣 社會壓力還是廣告影響?

撰文:高紫恩
出版:更新:

走進琳琅滿目的超市,貨架上放置了不同牌子的沐浴露,左挑右選,還是選了用慣的那一款。如果古人不用每日洗澡,那現代的我們又是否需要每日最少一洗?「乾淨」是誰說了算?我們對於乾淨的概念由昔日到現在的差別很大,究竟我們現時對整潔的要求是如何形成?

若果我說「我昨日沒有洗澡」,恐怕朋友都來不及彈開,但是昔日人們對洗澡的重要性卻不是如此一面倒讚同,反而更加強調更衣、洗手及洗臉的重要,我們對洗澡的觀念與昔日的差別有多大?

中世紀由浴場滿街到避免洗澡

從古羅馬時期開始,洗澡是日常中的重要事項,即使是中世紀的人也十分重視衛生,不過隨着時間推演,對於洗澡的重視程度都有所不同。

古羅馬的公眾浴場分成熱水浴室(caldarium)、溫水浴室(tepidarium)和冷水浴室(frigidarium),所有人都同浸一浴。中世紀時,貴族把洗澡當成一種高級享受,例如,13世紀的英國約翰王(King John)會囑咐隨從帶同浴缸去旅行;14世紀的愛德華三世則在王宮內建築浴室,更設有熱水水龍頭。歐洲貴族更喜歡邀請賓客到家,炫耀浴室的奢華。

不愛洗澡的貴族

但並不是所有貴族都喜歡洗澡,有些甚至討厭洗澡。英國伊利沙伯一世每月只沖一次涼,而繼任者詹姆士一世只會清洗他的手指及腳趾。法國歷史及社會學者維加萊洛(Georges Vigarello)更指,17世紀的紳士在衣櫥裏會放滿亞麻布的襯衣及貼身內衣,每日替換吸汗的亞麻布料衣服,以保持清潔。洗澡並不是唯一保持清潔的方法。

而且,洗澡不一定與「乾淨」畫上等號,13世紀時人們認為洗澡會帶來疾病,黑死病肆虐歐洲期間都避免洗澡,只用水洗身。當時的醫學更認為空氣是髒的,用熱水沖洗會打開皮膚毛孔,讓瘟疫及疾病進入身體,所以盡量避免洗澡。

十八世紀時的土耳其浴堂,地方偌大,設備奢華。 (Getty Images)

直至19世紀中葉,洗澡才重新與衛生連上關係,德國醫生及微生物學家科赫(Robert Koch)及法國微生物學家及化學家巴斯德(Louis Pasteur)建立了現代細菌理論,提倡注重基本衛生可以遏止細菌擴散,洗澡才擺脫傳染疾病的污名。及後家居供水設施逐漸普及化,洗澡更變得輕而易舉。

熱水洗澡帶走油脂 破壞天然保護層

有學者研究指,現代人洗澡次數過於頻繁,反而有損皮膚。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護士學院傳染病專家拉爾森(Elaine Larson)表示,「如果你健身後或身上有臭味,洗澡確實可去除氣味,但如果旨在避免生病,定時洗手可能已經足夠。」

澳洲大學皮膚醫學系副教授舒麥克(Stephen Shumack)指,「洗澡次數過多會洗去皮膚的天然油脂,破壞保護皮膚的細胞,讓細菌、病毒更容易滲透進皮膚,更容易出現痕癢、乾燥等情況。」用熱水洗澡會把皮膚上的油脂沖走,情況就像在廚房倒瀉蔬菜油時,用凍水的毛巾是洗不淨油漬;但用熱水的毛巾,便可輕易去油。

他指,「洗澡次數過多會干預在皮膚上自然分佈的益菌,讓皮膚暴露在其他細菌之中,容易引起酵母過多。」破壞皮膚上細菌的「生態平衡」,澳洲蒙納許大學(Monash University)皮膚及癌症基金會(Skin & Cancer Foundation Inc)顧問古德曼(Greg Goodman)同樣指出,鹼性的肥皂削弱皮膚的免疫能力,讓在偏好酸性環境的益菌難以生存。

我們洗澡如此頻繁,洗澡對我們而言,已經不只是一種需要,而成了一種習慣。每日都要洗澡的觀念到底是社會的壓力,還是受到廣告的影響?

洗澡是一種社會壓力

皮膚醫學專家舒麥克建議走動不多的人可以一星期只洗澡1至3次,尤其是冬天,但實際次數還要視乎各人的需要,若做運動過後,汗流浹背,當然要洗澡。皮膚較為敏感的人,如老人及嬰孩實際需要洗澡的時間則較短。

每日洗澡雖然是現代習慣,但舒麥克指出只是近1950至60年代開始。當浴室普及,這個習慣才興起,現在我們洗澡的社會壓力大於實際需要。

現代人對於消毒除菌的態度非常徹底,乾淨得容不下一粒沙子,不論是益菌,還是壞菌,我們似乎都不能放過,與昔日的古人差距甚遠。除了生活便利,讓洗澡變得容易,我們為何會如此愛乾淨?

無疑現代人對公共衛生的意識提高了,但商家的廣告也帶來一定影響。自香港在2003年經沙士一疫後,公眾對衛生的要求大大提高,在患病時總不忘戴上口罩。不過我們對乾淨的要求也大大提高。除了是政府大力宣傳外,酒精消毒也可輕易獲取,只消買入清潔用品,商家便會附送上消毒液,我們也樂於接受,收藏在袋中。傳染病讓我們恐怕病毒,甚至要去除所有好的、壞的細菌,商家也緊貼潮流,宣傳產品殺菌力。研究也會提醒我們注意個人衛生,如探討鍵盤的含菌量是否比廁所更高。

研究機構歐睿信息諮詢公司(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指,每年全球共花費240億在購買肥皂或清潔劑等個人清潔用品。(Getty Images)

現代人對於洗澡也更為重視,除了要保持衛生外,還把洗澡的過程定義為一種享受。廣告無處不在,從電視中播放着輕鬆的歌曲:「齊齊洗白白好開心,滑嘟嘟,揸揸泡泡,香噴噴」,沐浴露廣告也大事宣揚洗澡的舒適,女性更應呵護自己,一頭飄逸的長髮更是迷倒心怡對象的成功秘訣。這些廣告塑造了理想女士的形象,無意間為洗澡增添了社會壓力外,洗澡便可保持乾淨衛生的形象。

無可否應的是,去除污穢是一項大生意,研究機構歐睿信息諮詢公司(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指,每年全球共花費240億在購買肥皂或清潔劑等,而在2007至2012年,中國的肥皂及個人護理用品的銷售更增加21%。不過,近年卻有人指反對使用肥皂,甚至洗頭水,以天然方法清潔,如在腋下以一片檸檬除臭,或在午飯跑步後以嬰兒濕紙巾清潔。近年甚至有人提倡不用洗髮水,以梳打粉及蘋果醋來去油。

我們洗澡如此頻密,對我們而言,洗澡已經不只是需要,而成了習慣。每日都要洗澡的觀念到底是社會的壓力,還是受到廣告的影響?我們未必需要像伊利沙伯一世般,一個月只洗澡一次,但是或許,我們可以堂而皇之地說:因要維持皮膚油脂分泌系統,減少洗澡次數方為上策。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