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裁員】銀行業還要炒幾多人?

撰文:Ryan Li
出版:更新:
這次東亞裁員,殘酷一點講,是全球銀行業轉型的結果,而為何證券業務影響最大,着實是有跡可尋…一眾頂尖的投資銀行幾乎每年都會審視業務,有系統地裁員…去年底渣打結束全球證券業務,把重點投放到高端私人銀行業務,受影響人數多達200人,其中一半來自香港;今年初巴克萊退出部分亞太區業務,一天就裁掉了100人…
Ryan Li
(黃永俊攝)

繼去年匯豐和渣打兩大零售銀行大規模裁員後,東亞銀行也不例外,將裁減共約180名員工,佔該行在香港總員工人數的3.8%。隨着越來越多客戶選用電子交易平台,零售銀行削減人手乃是大勢所趨,而當中最受影響的就是證券部。

東亞裁員 是本地銀行業發展進程一環

由早年的網絡銀行、證券網絡交易系統,到近年客戶利用手機交易,買賣股票外幣等, 都顯示銀行業務電子化的勢頭不可逆轉。銀行業務電子化,低技術工種自然減少,精密的交易系統和平台逐漸取代傳統人手,從而節省營運開支。這個情況在發達國家早已出現,如全美資產最大銀行的摩根大通,去年宣布因為透過自動提款機(ATM)交易越趨普及,所以決定精簡人手,今年規模會減少5000人。美國銀行去年亦裁减近3000名員工,早前也有報道指不少歐洲銀行裁減亞太業務的證券部員工,當中不乏高層。

這次東亞裁員,殘酷一點講,是全球銀行業轉型的結果,而為何證券業務影響最大,着實是有跡可尋。

現今香港幾乎每人都有股票投資戶口,而透過網上平台交易手續費低廉,早已成為主流; 加上資訊科技的普及,只要有手機應用程式就可以看到股票報價,不用再到證券行排隊「撳機」看屏幕,傳統證券行的櫃台服務需求自然減少。記得一位銀行前輩說過,一般銀行櫃台每次接待一位客人的總成本差不多要$100。以前在分行大家圍着股票機討論的盛況不再,銀行要節流,削減零售網點自然是不二之選。

各地銀行業每年系統裁員 見怪不怪

自08金融海嘯之後,銀行業裁員早已見怪不怪,這個情況也不限於零售銀行業務。面對經濟下滑,成本高企,眾多競爭者的商業環境,一眾頂尖的投資銀行幾乎每年都會審視業務,有系統地裁員,並重新分配資源到核心業務。去年底渣打結束全球證券業務,把重點投放到高端私人銀行業務,受影響人數多達200人,其中一半來自香港。今年初巴克萊退出部分亞太區業務,一天就裁掉了100人,資源轉為投放到支援對沖基金的交易平台。而高盛更一向執行不成文規定,每年裁掉表現最差2%的員工以保持競爭力。

東亞裁員的另一個切入點是,它們去年底獲批准,跟前海金控共同在深圳前海組建一家全牌照合資證券公司(現時只有匯豐、瑞信和東亞獲批),發展需要投入大量資源,相信亦與這次行動不無關係。

關注裁員趨勢會否蔓延 打工仔趕緊裝備自己

這次裁員實屬本地銀行業發展進程的其中一環,是科技發展和全球經濟低迷的結果。一些人可能會擔憂這個趨勢會否蔓延到其他行業,確實值得關注。環境改變,員工最重要是裝備自己,學習新技能和適時轉型;本地企業家面對架構臃腫,學習跨國企業借勢裁員固然快捷便利,但是假如可以協助員工轉型,明白大規模裁員弊多於利的道理,對保護企業形象和減低失業率着實有莫大貢獻。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