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釘板仔周記】我又俾人認錯咗係「紮鐵」喇!

撰文:釘板仔阿平
出版:更新:

釘板仔周記(十)

早幾天到樓下的一家足浴店做腳底按摩,替我按腳的師傅又一次記錯我是做「紮鐵」的了。

看着我黑漆漆的皮膚,他們一定不會忘記我是一個「地盤佬」。只不過,即使我已不止一次提醒我是做「釘板」的,他們仍是會把我當成「紮鐵佬」。

【上回重溫:唔使做,淨係曬足朝八晚六有錢收,你頂唔頂到?】

紮鐵工人(相片由作者提供)

這的確是一個有趣的現象,「紮鐵」彷彿成了「地盤佬」的「形象代言人」,被外界視為「建造業」的標誌。

之前提過「紮鐵」、「釘板」和「石屎」並稱「三大工種」,那為什麼不是「釘板」,不是「石屎」,而是「紮鐵」呢?

阿平就覺得作為一個「釘板仔」,自己的身型還算可以吧!(相片由作者提供)

最「膚淺」的原因,大概是「紮鐵佬」由於工種力量需求較大,故身型一般較Fit,肌肉線條突出,非常符合公眾對「地盤佬」「好Man」形象的認知。這種情況在以前搬運機械不發達的時代更加明顯。

不過撇除這種「陽剛美學」,就阿平的觀察,還是有行業本身的結構因素,況且,這種「身型差異」其實也是因人而異吧!阿平就覺得作為一個「釘板仔」,自己的身型還算可以吧!(自戀中,笑!)證明身型不是紮鐵佬成為代言人的唯一原因!

首先是人數。包括「半熟練工人」(中工)及「熟練工人」(大工),註冊的「混凝土工」只有大約 3000 人,而註冊的「鋼筋屈紮工」則超過 6000 人。事實上,都是在「紮鐵」和「釘板」完成工作後,才輪到「石屎佬」出場。

「石屎佬」(相片由作者提供)

以前聽老師傅說過,以起一幢大廈為例,6天為一周期,3日釘板,兩日紮鐵,一日石屎,星期日等石屎乾固,一星期剛好起一層樓,下星期又開始起再上一層。

石屎佬除了需要的「工作時數」較少外,工作時所需的人數也較釘板和紮鐵少。因此,全港「石屎佬」的總數較「釘板」和「紮鐵」少也很自然,只不過相對較少的人數和「登場機會」,就讓他們失去了競爭「建造業代言人」的資格了。

(題外話,由於「石屎佬」的「出場機會」較少,所以「人脈關係」尤其重要,最好同時有幾個地盤輪流開工,又或者泊到大公司的「碼頭」,否則若真的一星期只有「一工」收入,雖然日薪可能比紮鐵、釘板還要高,還是不夠開飯呀!)

團結是硬道理

剩下紮鐵佬和釘板佬,為何前者又能夠「脫穎而出」呢?就阿平的觀察,是因為他們更加「團結」。

君不見每次的「建造業工潮」、「罷工」等,「紮鐵佬」往往都是一馬當先,甚至經常成為「工運」的主體。大家都會同意,「工運」成功的關鍵在於「團結」!這種「紮鐵主導工運」的情況自上世紀末至今仍是常態,側面反映出「紮鐵佬」的團結和力量,同時也增加了他們的曝光率,以致於逐漸成為公眾眼中「地盤界」的代表了。

2007年香港紮鐵工人大罷工(Getty Images)

至於是什麼原因令「紮鐵佬」比釘板佬更團結、更有力量,經過阿平發揮歷史學精神,研究了好一陣子,似乎也有點眉目,下次再和各位分享這兩大工種的行業特性和結構,以及由此而產生的「生態差異」。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