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決戰熱蘭遮:歐洲與中國的第一場戰爭

撰文:沈旭暉國際學術台
出版:更新:
戰鬥之中,鄭成功既以使用如劍、斬馬刀等傳統武器的部隊戰勝荷蘭火槍兵,也能以中式帆船打贏海戰。縱然荷人的堡壘防禦力強,可拖延戰事,但最後鄭成功仍透過荷方叛降人士協助,成功迫令守城荷人投降……
沈旭暉國際學術台
《決戰熱蘭遮:歐洲與中國的第一場戰爭》封面。(時報文化)

近代西方文明如何超越中國,一直是學術研究的大題目。學者歐陽泰(Tonio Andrade)這部名為《決戰熱蘭遮:歐洲與中國的第一場戰爭》(Lost Colony: The Untold Story of China’s First Great Victory over the West)的著作,切入點相當新鮮:他研究17世紀被稱為「國姓爺」的鄭成功,如何戰勝荷人、取得台灣,藉此梳理影響戰果的關鍵因素、比較中西文明。在這場戰役中,荷人沒有完全取得技術優勢。

歐陽泰是歷史學家,畢業於耶魯大學,師從著名史家史景遷(Jonathan D. Spence)。他的另一本著作是《How Taiwan Became Chinese: Dutch, Spanish, and Han Colonization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將漢人與西班牙人、荷蘭人殖民台灣相提並論,這突破了強調「血濃於水」的中國民族史觀框架,也示範了歷史書寫如何充滿修正空間。

父出身海盜 主張叛明投清

本書的主角鄭成功生於海盜世家。他的家庭背景,足以成為從海洋觀察中國的案例,對「何為中國」這類問題極具啟發性。他的父親鄭芝龍,本身已是傳奇。福建是其家鄉,因為這個省山多田少,很多福建人都到海洋追尋財富,鄭芝龍是到海上謀生的一員。他曾居於澳門,送貨到日本,並在那裡與福建富翁有同性戀關係。福建富翁與外國人關係友好,因此鄭芝龍曾任荷人通譯。

根據一些中國史料,鄭芝龍亦曾創立以台灣為基的海盜團,創始成員相識於日本,而他則為海盜團擔任臥底,通報荷人活動。後來海盜團勢力龐大,鄭受明朝招安;歸順之後,他反而在海盜團中權勢下滑,下屬入侵鄭的基地,令他避走他方。在荷人的協助下,鄭打敗其下屬;荷人介入,是希望藉此與明朝建立友好關係,方便貿易。

不過荷人其後與鄭芝龍反目,反令鄭與明朝關係親密;鄭以廈門為基地,以荷蘭技術建造艦隊。在金門附近的海戰戰勝荷人之後,鄭芝龍在明朝中國變得很有權勢。他為荷人提供通商特權,派往台灣的船隻,都掛有「鄭」字旗。氣候變化,是明朝覆亡的一個原因。鄭芝龍曾私下與滿人接觸,考慮投靠清朝,不過其兒子鄭成功極力反對。

鄭成功收復台灣圖。(南台科技大學)

與父決裂 以中式武器大破荷兵

鄭成功生於日本,受武士文化影響,曾習劍。7歲那年、明朝崩解前夕,其父派人接他到中國,其後曾在南京跟著名學者學習。與清軍作戰時,鄭成功不聽父親要求,不肯撤兵讓清兵入閩,因而與父親決裂。清兵入福建之後,鄭芝龍帶着因葡人關係募集的非洲士兵與清朝官員見面,商議歸順,卻遭伏擊,原因是鄭成功與鄭氏家族其他成員仍未歸順清朝。最後鄭芝龍被虜到北京軟禁。這是鄭成功攻台的背景。

歐陽泰列舉的戰果因素,包括荷人佔優勢的堡壘、逆風航行能力較高的船隻、部隊作戰表現、影響補給與作戰的氣候等。戰鬥之中,鄭成功既以使用如劍、斬馬刀等傳統武器的部隊戰勝荷蘭火槍兵,也能以中式帆船打贏海戰。縱然荷人的堡壘防禦力強,可拖延戰事,但最後鄭成功仍透過荷方叛降人士協助,成功迫令守城荷人投降。

海洋族群的多元網絡如何令鄭成功一方與荷人勢均力敵,以及中國成敗與其對海洋取態的關係,是這本書留給今天的重要問題。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