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戟】華夏文明的獨有兵器 能刺啄勾卻不敵時代變遷

撰文:衛爾良
出版:更新:

提起「戟」的話,大家一定會想起《三國演義》中,呂布英姿凜凜地揮動「方天畫戟」的模樣。誠然,戟兵在三國時代盛行,但真正的「方天畫戟」卻要到宋代才出現。


本文就跟大家談談戟的前世今生。

▍化戈為戟

假如說到戟的話,則不得不提到它的前身——戈。戈和戟都是華夏文明獨特的兵器,戈最早發現於夏末商初,後因車戰而盛行,末於漢代。它是在長柄的末端加裝橫向刃器,用以啄擊、勾擊對手,尤其便於戰車士兵高居臨下攻擊敵人。
 

而戟則是在戈的形制基礎下發展而成。最早期的「戟」還未稱之為「戟」,而是以「戈矛聯裝」的形制出現,即是在戈頭上方另外加裝「刺矛」,使戈增添了「刺擊」功能,使矛增添了「啄擊」功能。直至西周時代為止,都仍未見「戟」字出現,但這種聯裝方式明顯導致後來「戟」的出現。
 

後來隨著鍛冶技術進步,一體戟成為「聯裝」的另一種方式,把聯裝戟的各部份鑄造為一體。及至鐵器逐漸取代銅器,長戟的形狀便更進一步得以定形,並漸漸取代戈成為戰場上的主力兵器之一。

 

▍盛行三國時代 呂布真的用「方天戟」嗎?

《三國無雙》系列的呂布形象。(圖片擷取自:http://bit.ly/2QARx7O)

及至東漢末年、三國時代,戟作為「漢代五兵」之一,仍活躍在軍陣之中。談到三國及戟,大家可能第一時間聯想到《三國演義》中呂布手執「方天畫戟」的形象,但其實歷史中的呂布未必使用「方天畫戟」。
 

「轅門射戟」。(圖片擷取自:http://bit.ly/36BqmPQ)

在《三國志・魏國・呂布傳》及《後漢書・呂布傳》都描寫了「轅門射戟」的故事。呂布為平定袁術及劉備之間的爭戰,「令軍候植戟於營門」,並以「射戟」作為賭注,「諸君觀布謝戟小支,中者當各解兵,不中可留決鬬。」然後呂布一戰射中戟的小枝,於是袁術軍按照約定退兵。

然而,在正史中的記載卻顯示呂布應該以矛作兵器,如《三國志》載「汜、布乃獨共對戰,布以矛刺中汜」,又《後漢書》謂「布應聲持矛刺卓」,很有可能《三國演義》是為了營造人物形象才指呂布慣用方天畫戟,結果呂布的形象也確實深入民心。
 

而真正的「方天畫戟」實際上要到宋代才真正出現,名為「戟刀」,據《武備志》記載屬於「刀八種」之一,跟三國時代盛行的「卜字戟」完全不同。最初的戟刀是在矛頭下,一側加上月牙形刃,後來更衍生出兩邊俱有月牙刃的戟刀、在刀頭刀柄加上裝飾的戟刀——方天畫戟。
 

三國時代吳國士兵。(圖片擷取自:http://bit.ly/2tGQ4nu)

所以,縱使三國時代諸多猛將,如典韋、甘寧、張遼,都以戟作為兵器,但呂布就不可能「穿越時空」以方天畫戟作為兵器。

 

▍戟兵衰落:以矛代戟

雖然戟在三國時代仍相當盛行,但戟作為兵器的不足卻已漸漸呈現。

據《後漢書・董卓傳》記載,呂布發動兵變要殺死董卓,李肅「以戟刺之,卓衷甲不入,傷臂墜車」,最後要由呂布「應聲持矛刺卓,趣兵斬之。」這個事件當中,李肅能力固然不及呂布,但亦間接反映戟的刺擊能力開始追不上護甲的發展,這亦是導致戟沒落的其中一個原因。
 

兩晉以後,盔甲日趨堅固,戟的殺傷力下降,更有可能被卡住,所以戟逐漸被刺擊兵器取代,例如製作更為簡單、更便於大量生產的槍矛。到唐代時,戟已經不再用於征戰,反而成為一種儀仗用具,表現封建等級制度。

此後即使戟刀或戟間或成為武將的個人兵器,但已不再成為軍旅的制式兵器,頂多只屬雜類兵器,真正的戟已消失於戰場當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