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選辯論.博評】猛虎不及老狐狸

撰文:Philip Yeung
出版:更新:
希拉里巧妙地善用男士在公開場合不能攻擊女士,但女士可以毫不留情地抨擊男性對手的不成文的規則。這是政壇老狐狸希拉里一次精心策劃的戰術,把對方打了個措手不及——政壇上的狐狸還是比商場上的猛虎計勝一籌。特朗普則贏了斯文,輸了真我。
Philip Yeung
希拉里以精心策劃的戰術令對手毫無還擊餘力。(美聯社)

可憐的美國人!今年美國總統大選他們只能兩害相權取其輕。一個是誠信破產的希拉里,另一位是口出狂言的問題人物特朗普。這就是美國式的民主,美國式的選擇。兩人皆是美國史上最為人唾棄的候選人。

希拉里經驗豐富 卻已失去理想

本來希拉里縱橫政界30年,曾是白宮女主人及國務卿,國內外政治經驗豐富,應是奧巴馬總統口中最具當總統資格的候選人。這位曾入選美國一百名最佳律師的女強人,理應成為美國第一位的女總統。但她已失去自己的靈魂:口口聲聲地為選民大眾而戰,實質只是為自己的利益而謀;她言辭毫無新意,演說姿態機械化;雖然她是一位有深厚班底的政客,號稱當國務卿期間公務飛行哩數超過一百萬,但竟一事無成;政績乏善可陳。人老了,心冷了,除了想一嘗當上第一位美國女總統的滋味以外,沒有從政理想。難怪有近60%的選民對她選情冷漠。

希拉里先後寫了3本書,30年來要說的話也說完了。以往人們尊稱她為政策達人,但希拉里近年的身體語言毫無可取之處,遇上尷尬的問題往往以咯咯大笑去掩蓋。她系出耶魯法律學院,但法律對她而言只不過是可以凌駕的東西,從「電郵門」可見一斑。看來美國人已太了解她了。

特朗普的支持者,多為急於求變的選民。(美聯社)

至於她的對手特朗普,這人口出狂言,但奇怪的是,他極端的言論並未給他帶來致命的後果。他確是美國政壇的一個怪現象,若是其他政客多番侮辱少數族裔或宗教族群,後果一定不堪設想。在美國人心中特朗普是「真人秀」的大紅人,對他的誇張言行早已習以為常。況且美國普遍急於求變,而他們視特朗普為社會變遷的催化劑。

在這第一場辯論之前,兩人的選民支持度不相伯仲。所以第一場辯論最為關鍵。

希拉里準備充足 特朗普敗在太客氣

這次希拉里有備而來,做足綵排。當特朗普質疑她身體耐力的時候,希拉里馬上反駁:

當你能夠馳騁於125個國家,又能在國會委員會連續作證11個小時,你再跟我談耐力吧!

而特朗普則仿效當年列根與卡特的策略,只着眼於大原則,而不拘泥於細節。如果這是一場拳擊賽,首3個回合的贏家是特朗普,餘下的7個回合則是希拉里的天下。前一段他主動出擊,後一段他忙於招架,捱打。

這次特朗普的表現未如理想,主要歸因兩點:

  第一,他這次太收斂,不敢對希拉里大肆攻擊,以免在全國選民面前暴露他對女性沒有紳士風度。他忘記了人們對希拉里的不誠信已感到厭倦。選民對這位女強人的鄙視正是他制勝的本錢,也是她在民主黨初選時的對手桑德斯的強勁表現的主因。這是一場投反對票的遊戲,不是一場投贊成票的玩意。希拉里代表現狀;特朗普要勝出,便必須代表蛻變。

  其次,希拉里在政治論壇上身經百戰,準備充足,而特朗普則敗在輕敵。當希拉里公開挑戰特朗普,要他把報稅表公諸於世,他竟上鉤,而不懂得來一個有力的反擊,挑戰希拉里,要她也公開在華爾街財團收取巨額演講費講稿的內容。這應是一招回馬槍,因為希拉里是絕不敢公開這一段骯髒交易的。這個失策令他處於被攻擊的弱勢。

擅用性別優勢 突出特朗普負面形象

曾被特朗普稱呼為「豬小姐」與「家務小姐」的前環球小姐冠軍馬查多(Alicia Machado)。(美聯社)

在這次的交鋒上,希拉里做了成功的小人,多番數臭特朗普不道德的僱主行為;而特朗普則成為被動、自辯、軟弱的君子,一反他以前在台上咄咄逼人的強勢。他為了在全美選民面前塑造一個有總統風範的形象,而自我閹割。希拉里巧妙地善用男士在公開場合不能攻擊女士,但女士可以毫不留情地抨擊男性對手的不成文的規則。這是政壇老狐狸希拉里一次精心策劃的戰術,把對方打了個措手不及——政壇上的狐狸還是比商場上的猛虎計勝一籌。特朗普則贏了斯文,輸了真我。

希拉里這次拳拳到肉。先是打心理戰,揶揄特朗普的生意起家是由其父親打本,他絕不是一位白手興家的成功商人,特朗普對此特別敏感。其次,希拉里指控他歧視及侮辱女性,欺壓小市民及少數族裔,曾經公開譏笑前環球小姐是超重的家傭小姐。這一招指名道姓的攻擊有別一般的指控,令人聯想起特朗普只是一名欺凌弱小的選美競選主持人;而這名飽受嘲笑的佳麗來自委內瑞拉,正好令拉丁裔選民對他產生了反感。

面對一次又一次的指控,特朗普犯了辯論比賽的大忌:忙於招架,而忘了反擊。希拉里尖銳的正面攻擊打亂了特朗普的陣腳,使他失了主動,更失了冷靜的頭腦。同時他不屑做好功課,對外交政策的言論只是煩厭的重複而已。這場口才之戰的結果顯示,希拉里正在積極準備登上總統的寶座,而特朗普只是一名業餘的參選者,還是停留在「真人秀」的心態。恐怕這個印象不容易修正過來。畢竟首次辯論觀眾人數最多,選民好奇心最強。餘下兩場,游離票的選民可能已靠了岸。還有人願意呆在電視機前兩個小時嗎?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