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康橋是出路?康復服務才是治本之道

撰文:許龍杰
出版:更新:
社署應為受影響的79名院友,每人都安排一位專責社工,與家屬緊密合作,不單只是找另一個環境同樣惡劣的私營院舍轉院了事,而是協調和轉介院友接受各項政府和非政府的康復服務,才是治標又治本。
許龍杰
性侵案引發連串抗議行動,社署亦終於對涉事院舍作出「釘牌」行動,但是否代表問題已解決?(鍾偉德攝)

康橋之家的院長性侵案,意外揭發了殘疾人士私營院舍的重重黑幕,令人震驚。社署最終對康橋之家作出「釘牌」的決定,令人拍手稱快,但也令79名院友無處容身,需要安排緊急轉院。

一名早前在院內徒手拆卸窗花,最後墮樓身亡的14歲智障男童,他的媽媽接受《香港01》訪問時泣不成聲,自責為何要送兒子入院舍,聞者心酸。但現實是除了家居環境擠迫和缺乏日間照顧者,還有其他醫學上的理由,令家屬無法照顧殘疾人士,而無奈要尋求院舍的協助。

照顧者心力交瘁 甚至患上抑鬱症

需要成人院舍服務的殘疾人士,最常見的精神殘障有兩大類,第一類是嚴重的精神病(Severe Mental Illness),例如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精神分裂症的患者,病發時最常見的徵狀是幻聽、妄想、思想混亂、胡言亂語等,但當病情穩定下來,很多都會出現不少陰性徵狀(Negative symptoms),包括失去興趣、缺乏動力、情緒麻木、呆滯、抑鬱、行動遲緩等。一些是因為精神分裂症引致的腦部功能退化,另一些是因為服用舊一代的抗精神分裂藥引致的副作用,更有一些是因為長期住院(Institutionalization)而缺乏適當活動,引致社交和自理上的退化。

筆者見過最嚴重的個案,有的整天不說話不出街不洗澡、混在家中的垃圾堆中生活;也有女病人飯也不願吃,整天躺在床上自言自語,連月經也賴在床上。假如病人再加上情緒暴躁、行為失控等問題,又不願吃藥,長此下去,你叫家屬如何忍受?很多照顧者由於長期忍受病人的精神病徵,但又無法處理而感到無奈、無助,最後自己也患上抑鬱症,令人慨嘆。

(Getty Images提供)

第二類常見的院舍病人就是智力障礙(Learning Disability)人士,患者先天的腦部發展出現缺失,令智力、情緒、社交、語言,甚至自理能力都出現不同程度的缺陷。患者就好像一個小朋友活在一個大人的身軀裏面一樣,有時更會像小朋友一樣亂發脾氣(Temper tantrum),甚至有挑戰性的行為,如自殘、抓人、以頭撞牆、爬上爬落,甚至逃跑,這些都令家屬和照顧者心力交瘁。

新藥與康復治療 雙管齊下脫離惡劣院舍環境

誠然,入住院舍只是轉換了照顧者和照顧的環境,令家屬的壓力短暫得到紓緩,但要解決問題還是要從根源入手。首先是要評估患者的問題,是否可以有較合適的藥物治療?現時不少新一代的精神科藥物,已經比舊一代的副作用較少,令患者嗜睡、呆滯、行動緩慢的情況減少,而一些不願服藥的病人,也有新一代的長期針劑可供選擇,減輕家人督促病人食藥的負擔。藥物除了能令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思維回復正常,也能令智障病人的衝動和滋擾行為減少,減輕照顧者的壓力。

除了藥物治療之外,新一代的精神康復治療(Psychiatric Rehabilitation Service),能有效促進病人的自理能力、社區活動能力、社交能力,甚至一些基本的工作技巧。患者通常在職業治療師(Occupational Therapist)的指導之下,在日間醫院或社區治療中心進行長期訓練,一些成效顯著的個案,如果自理能力增強,更可由私營院舍遷入一些較低照顧度的中途宿舍(Half-way House),並在庇護工場(Sheltered Workshop)或輔助就業(Supported Employment)工作,長遠來說更是為獨立的社區生活鋪路,真正可以脫離惡劣的院舍環境,重建新生。

協助有需要人士自力更新,才可讓他們真正脫離院舍生活。圖為本地一庇護工場。(資料圖片)

當然,要真正將康復治療落到實處,額外的資源投入是不可或缺的,當中包括跨界別的人力資源投入(醫生、護士、社工、職業治療師等)、各項專職醫療及康復設施的興建,與及增加各種不同種類宿位的供應。實際的做法是,社署應為受影響的79名院友,每人都安排一位專責社工,與家屬緊密合作,不單只是找另一個環境同樣惡劣的私營院舍轉院了事,而是協調和轉介院友接受各項政府和非政府的康復服務,才是治標又治本。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